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人间有味 画里情浓 ——人物画家李学明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8日10: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南山清风图 68厘米×136厘米 2010年 南山清风图 68厘米×136厘米 2010年
柳荫归牧图 68厘米×136厘米 2010年柳荫归牧图 68厘米×136厘米 2010年
 山翁行乐 68厘米×42厘米 2011年 山翁行乐 68厘米×42厘米 2011年
青山无语 23厘米×50厘米 2012年青山无语 23厘米×50厘米 2012年

  李学明,1954年生于山东省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美展、全军第九届美展、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级重大项目或展览。著有《李学明画集》、《从山林到庭院》、《古典人物画谱(高士卷)》、《古典人物画谱(童子卷)》、《李学明人物画新作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李学明人物作品精选》等多部著作。并曾举办“文心禅境——李学明水墨人物画展”等个展。

  画路循迹

  李学明出生于聊城市莘县双庙村,从小在徒骇河边长大。受故乡山水、风土人情的影响,在他的画里体现着对童年的追忆和对故土的依恋。

  农村的生活、快乐的童年,在李学明的印象中是一种诗意的清欢。走上绘画之路,他深受祖父、伯父和父亲的影响。李学明的祖父是一位纸扎艺人,凭借手中的“绝活儿”,他能将风筝、绣球、楼房等各种造型塑造得逼真灵动。而在众人眼中,李学明的伯父更是村上的一位奇人。李学明回忆道:“他大字不识,却有一双巧手,样样手艺都干得出彩。他曾在鸟笼上画了一幅画,有人物、柳树、清泉……我每次看都被其意境吸引,尤其是看人物时,感觉画中人也在看我。”那时,伯父所画的“笼顶”在李学明心中激起了波澜,画里的神秘世界吸引着他,学画的梦想从那时起在他心中萌动。而从父亲那里,李学明得到的是言传身教的书法功力。“父亲是方圆几里公认的‘书法’高手,常被人邀请写对联。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很早就开始临帖,还经常在作业本、书中空白页上练习。”

  得益于平日里写写画画的积淀,李学明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学习美术,成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当时并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院系因老师而设课,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回忆起那段时光,李学明感慨道,当时的教学虽显杂乱,但能受教于陈玉圃先生,能经常到孔府、孔庙写生,也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陈玉圃不仅教会了他如何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还以自身的文学修养陶冶了他,在陈先生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苏东坡的诗词。苏东坡飘逸出尘的个性和词中的画意,渐渐地融化为李学明的绘画语言。

  “其实,画画越往深处走,你越会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人文修养。”回观自己的艺术经历,李学明坦言离不开早期农村生活的润泽,更离不开自身的积累与求索。他研习“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等的花鸟,深爱“二王”、苏、米、黄的书法,深受“海上画派”名家的浸润……历经岁月,李学明逐渐经营自己绘画中的人文品质。“画到后来,就是‘写心’。”他如是说。

  文心禅境

  纵观李学明笔下的画作,他不为圣贤、名人立传,也不去讴歌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他偏爱童心、童趣的儿戏,无论是画幼童山野行乐、嬉闹争斗、礼佛读书、煮茶下棋,还是放风筝、点爆竹、捉迷藏、玩灯笼,无不神形毕现地刻画着人物天真无邪的动人情态;他也钟情于古代文人的野航、雅集、赏月、听泉、吟诗、品画、会友、抚琴……那种古意悠悠的朴素,传递着浓郁而纯正的文人气息,尽显不趋时尚、不求闻达的平稳心态。所以,有评论如是说:“儿童的稚味,老者的拙味,文人的品味,佛家的禅味,农家的乡土味,传统的人情味……在李学明的画里得到了完美统一,构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能至的完美境界。”

  画古人古事,是中国绘画的一大传统,但画好并非易事。大胆地把民俗民情搬入画中,是李学明人物画的一道独特的景致。他坦言,这种风格源自于内心的自省。“乡土生活是我所留恋、所想象的‘诗意的栖居’,曾经在农村,我们‘一家合力耕春雨’,我与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一起干农活,生活纵然清苦,但充满了乐趣。”在李学明看来,农耕文化、故土生活传递的是素朴情感,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艺术灵魂。

  “文学、戏剧、绘画、书法……一切艺术都源于对生命的感悟。”因此,李学明的作品在描摹对生活的感动外,还表露着对生命的体察。在他简单的构图中,不光有悠闲舒适的质朴情调,更有阅尽天风海涛后的开阔格局,这些独特的意境,他并不刻意经营。“文化、艺术的‘修为’靠的是水到渠成,若刻意用心,就失去了求索的乐趣。”山上松涛、水之浩渺、碧草绿树、枝上蝉鸣……宣于心,游于艺,李学明在与笔下人物的对话中澄怀悟道、吐露本真。伴随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他从博大精深的儒、道、释文化中领略精神,展现了文人画格高、趣浓、艺精的古意与格调。

  以画写心

  “我这个人自知没有官运,也没有过多世俗的追求。把画画当成爱好,在画中寻找内心灵魂的自由,似乎是冥冥中的暗示。”

  在内心清净的状态下,李学明追求中国文化中万物与自然的相依相携,以心养画,以画写心。“这非朝夕之功,更不是下蛮力,而是智慧的沉淀和厚积薄发的过程。天赋、勤奋、人品、修养都是画家的必要修行,缺一不可。”在他看来,《古画品录》将“气韵生动”作为“六法”第一,首先是对天赋的要求,而书法、古琴、博弈、篆刻都是古人的智慧,是修身养性的艺术活动。他还认为,勤奋更是成为画家不可或缺的要素。几者皆备,再加上好的悟性,才能有好的作品。

  “画家年轻的时候可以广开思路,多多练笔。但到了一定年龄和火候,便要有一方专长,有一些‘绝活儿’,底蕴加上积累,画才更有滋味。”因此,他更推崇60岁以后的齐白石。他从齐白石60岁以后的画作中,读出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况味。所以,在李学明的画里,从笔墨技法上也经历了由“繁”至“简”的渐变。“从‘繁’到‘简’,对于画家来说,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李学明说。

  现今,李学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或画一会儿画,或临会儿帖,一天尽在写写画画中度过,晚上10点准时入睡。“作画需要灵感,需要冲动,要让笔墨、道具传神,使人物传情,就必须让内心全部释放,在自然间完全打开。”

  作为一个有个性追求的画家,李学明表示,未来岁月,自己还将尝试不同的创作风格。“但凡有追求的艺术家,都不拘泥于一套定式,心性在变,作品也随之而变。常常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才能有更满意的佳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