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綦江农民版画:木板上的民间智慧 画纸上的乡村史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8日10:25 来源:重庆日报
綦江农民版画作品《龙舞人欢》綦江农民版画作品《龙舞人欢》
綦江农民版画作品《民间吹打》綦江农民版画作品《民间吹打》
綦江农民版画作品《快乐家园》綦江农民版画作品《快乐家园》
綦江农民版画作品《巴渝组画之三:磨豆歌》綦江农民版画作品《巴渝组画之三:磨豆歌》
綦江农民版画作品《收获》綦江农民版画作品《收获》

  近日,一组以綦江农民版画为内容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各大媒体频频亮相。

  这一来自綦江民间的艺术形态,与天津泥人张彩塑、河北蔚县剪纸等“艺术大家”一道,用最朴质的形式讲述着“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

  綦江农民版画缘何进入这样高规格的平台?“走出去”发展,綦江版画的底气何在?

  11月8日,第三届綦江农民版画节开幕。透过这场艺术盛宴,探寻綦江农民版画的“前世今生”,不难从木板上的民间智慧和画纸上的乡村史诗中找到答案。

  一种纯粹的文化表达

  数十名小学生集体“作画”、以版画为主题的文艺展演走进农家院坝……没有喧闹的表演,没有浮夸的仪式,第三届綦江农民版画节以一种纯粹的文化表达,为世人展现出綦江农民版画的蓬勃生机。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綦江农民版画与起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沿革。彼时,后者因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在民间广为流传。

  历经岁月沉淀,在广泛吸取扎染、蜡染等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綦江农民版画逐渐自成一派,并于20世纪80年代真正进入鼎盛时期。

  年丰人心乐,人乐画笔勤。生产生活的巨大变迁为版画创作提供了丰富土壤。农忙时节,大家扛起锄头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农闲时,人们放下锄头拿起刻刀,把生活体验雕刻在木板上拓印在纸上、挂上墙头。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挂新版画,村村寨寨都要进行版画交流。”綦江农民版画院院长桂焕勇从14岁起便开始拿起画笔,在他的记忆里,版画似乎是綦江农民的“天性”,村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但他们的创作不但有幽默稚拙的情趣和热情奔放的情感,还有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从《公路开到家门口》到《广播电视村村通》,从《打糍粑》到《岩舞图》……透过一幅幅农民版画,就好像踏足青山绿水的綦江乡村,人民群众的劳动场景、幸福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一笔一划中静静流淌。其蕴藏的厚度和深度曾让专家由衷赞誉:“綦江农民版画是一部刻在木板上、拓印在纸上的中国农村发展史。”

  一次创新的产业培育

  尽管声名鹊起,但如果不能把艺术作品转变为有经济效益的商品,版画这一民间艺术就难以躲避衰败之忧。

  如何弘扬这一传统文化,传承版画艺术的生命?反复思考之下,綦江人以产业化为引领,开始谋划綦江版画的“华丽转身”——

  綦江古剑山的茂密山林里,一栋栋造型各异的独栋建筑鳞次栉比,这个全市唯一的“版画艺术村”已吸引国内外25名知名艺术家、学者入住。加拿大版画馆、亚洲版画馆、俄罗斯当代艺术馆、国际艺术摄影馆、陶艺馆及众多艺术家工作室将这里雕琢成集创意、创业、展览、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中国最美艺术村落”。

  “古剑山版画艺术村”的建成投用,只是綦江版画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早在2004年9月,当时的綦江县委就出台了《关于加快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的意见》,一直被视为草根文化象征的农民版画从此迈上产业化之旅。

  随后,分布各乡镇的20个农民版画工作室、綦江农民版画产业有限公司以及綦江农民版画院、版画广场和版画学校相继建成投入使用。40岁出头的李方德就是在那个时候在公路边盖起了一楼一底的新房,挂出了版画工作室的牌子。一年的经营,这个简单的工作室就实现销售收入上万元。

  有了产业化推动,农民版画也能赚钱!这一“新发现”激发起当地农民学习版画的热情,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也纷纷返乡,重新拿起刻刀创作版画。

  与此同时,在政府推动下,綦江版画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通过设立专卖店、建立网站等形式,拓宽销售网络。再加上陆续开发出的20多种版画衍生品,綦江版画在2010年实现了销售上的突飞猛进。

  当年,还是美术老师的张进投资40万元注册了綦江印象版画有限公司,仅3个月,便实现产值39万元。如今,该公司已发展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版画公司,并获批“重庆市文化示范基地”。

  以印象版画有限公司为代表,目前綦江的版画制作等相关企业已达12家,从事版画相关工作的有近200人。2012年綦江区的版画产值达到800万元以上,较2011年多出近200万元,增长30%以上。

  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2年3月,綦江农民版画院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同年8月,“恐龙版画”系列作品入选全国优秀创作研究扶持计划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资金……

  在政府扶持和产业化助推下,綦江农民版画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乃至重庆标志性的文化品牌,綦江也得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成为‘城市发展新区’,对綦江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版画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五大功能区域划分为指导,綦江将依托“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打造“四区一城”,即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渝黔合作共赢先行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打造重庆南部重要的“增长极”。

  在这一背景下,綦江区提出渝南“文化高地”建设目标,通过加快版画等文化产业发展,力争在2020年建成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

  “四级网络”培养版画传人

  重阳节,一场以“童画中国梦·我画我的爷爷奶奶”为主题的版画创作活动在綦江区陵园小学启动。当地9所城区小学的300名孩子现场作画,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温暖老人的孝心场景。

  在綦江,创作版画绝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小学生也能露两手。以陵园小学为例,这里的孩子们每周都会迎来一堂版画课,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学会拓印版画和蜡笔版画,三年级、四年级的孩子掌握铜版版画技巧,五年级、六年级的孩子学会创作粉印版画。2009年,学校被命名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全面推进素质艺术教育——如今,綦江农民版画已走进全区60所小学、6万名小学生的课堂。通过版画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为这门民间艺术找到了传人。

  版画进校园,只是一个侧影。据了解,目前,綦江已建立起“区版画院+街镇综合文化站+版画学校+农民版画村”四级人才培训网络,培训骨干作者200人,版画爱好者和少年儿童作者2000多人,每年创作出新作品300余幅。

  “不可多得的高产女版画家”

  一身鲜艳的民族服装,一脸温婉的和美笑容。按照一位外地画家的评价,李成芝本身就像是一幅艳丽明快的农民版画。

  作为綦江“版画五杰”中唯一的女性,李成芝见证并亲历了綦江农民版画的勃兴。在这方艺术的圣殿里,她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超越,更为弘扬这一艺术门类倾注了心力。

  李成芝出生在綦江县盖石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成为她最纯粹的美术世界。蓝印花布的蚊帐,纳鞋底的鲜艳图案,家贫时自己缝制的衣服都能让她欣喜,也让她对于传统美术有了最初的认知。

  18岁那年,李成芝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农民版画创作学习班,从此与綦江农民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天赋加勤奋,让李成芝后来顺利进入县文化馆。在这里,她白天拼命拓印版画,晚上就自己埋头搞创作,《乘凉》、《田园舞会》、《家乡的歌》……一幅幅作品带着墨香出炉。这其中的《乘凉》甚至被收入《中国水印版画》——这本从东汉末年起编的文献性精装册,只收录了当代版画108件,李成芝的艺术成就可见一斑。

  在进入产业化运作后,李成芝又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寻找市场需求和艺术创作的结合点,并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把綦江版画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如今,李成芝的名字已经在版画界占据了重要位置,被誉为“不可多得的高产女版画家”。

  国家版画院副院长代大权:

  綦江农民版画表现作者对客观物体的感受,线条粗犷,色彩明快,反映人民群众最熟悉的生活,表达他们自己的愿望和感情。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朴素纯真,这些由劳动者亲手创作出来的木刻画,感情真挚,构思巧妙,浓郁的乡土气息,很动人,使人感到亲切、振奋。綦江农民版画具有幽默、稚拙的情趣,强烈、奔放的艺术感情和鲜明的乡土气息,不愧是绘画领域的“一枝红杏”。作为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好好地保护它。

  “走出去”的綦江版画

  2006年,40件版画作品赴日本展览,70件版画作品参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

  2007年,参加加拿大因纽特绘画展。

  2008年,赴德国和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宣传,并在上海、西安、云南巡展。

  2009年,参加加拿大因纽特绘画巡回展。

  2010年,赴悉尼、台湾展览,参加上海世博会重庆周和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农民版画首次进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展览。

  2011年,先后在北京、天津、成都、武汉等10多个城市举办展览。

  2012年,分赴德国、加拿大等国参加文化作品交流,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获金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