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赵畅:何以“12年不吃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7日09:44 来源:解放日报 赵畅

  汪洋湖不吃鱼。在吉林省水利厅,这个忌口人人知道。但自从调到吉林省人大工作,一些新同事发现,汪洋湖吃鱼。原来,汪洋湖到水利厅工作的第一天,心里就暗下决定——不吃鱼。他有自己的考量:水利厅下面管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水库,逢年过节,这些水库可能会往家里送鱼。一来吃不完浪费;二来容易滋长不良作风。这个不吃鱼的习惯汪洋湖保持了12年(见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汪洋湖在担任省水利厅厅长期间“不吃鱼”,于是,让水利系统上上下下的干部职工都以为他不喜欢吃鱼。自然,下属的“大大小小几十个水库”也就没有给他送过鱼。然而,问题在于汪洋湖其实是喜欢吃鱼的。与其说,汪洋湖“不吃鱼”,不如说,这是汪洋湖在“隐忍”。何以“隐忍”? “水利厅下面管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水库,逢年过节,这些水库可能会往家里送鱼,一来吃不完会浪费;二来容易滋长不良作风”,汪洋湖的一番自我“考量”,到底道出了他“隐忍”的原委。

  汪洋湖“隐忍”的背后,凸显的终究是他那份可贵的“避嫌”品质。是的,如果汪洋湖喜欢吃鱼,一些水库往他家送鱼,汪洋湖就会有“靠水吃鱼”的嫌疑。尤其是今天送的是鱼明天一旦送的是钱和其他东西,汪洋湖的嫌疑便会更大。只有甘心“隐忍”,只有自觉做到避嫌,才能不给人以钻“空子”的空间,不被人撬开自己的“门缝”。

  想起唐文宗有一次问工部侍郎柳公权:“外界对朝廷的措施有什么不满和意见?”柳公权说:“朝廷派郭窼做县令,有人认为有问题。 ”文宗很不悦,说:“郭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无过失,如今只做一个小县官,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柳公权说:“议论的人说,郭窼曾将两个女儿进献给宫里,并因此获取官位。 ”文宗慨叹道:“他的女儿是来参见并侍候太后的,又不是来做我的妃子,他们何以大惊小怪? ”柳公权却说:“像这样的嫌疑,哪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啊! ”其时,柳公权已有避嫌意识。无独有偶,汉明帝的皇后马氏因其舅马防对明帝有参医用药之功,汉章帝特别想提拔他做官,却遭到马氏反对。她说:“我就是担心后世的议论,会影响到先帝的声誉。 ”马氏自觉避嫌其言其行,令人肃然起敬。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君子之行。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以鲜明的行动,表示自己不为物欲所诱惑,而且不给别人以任何疑心和误会的口实,并非人人皆能做到。否则,这段关于“瓜田李下”的格言,大抵是不会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更不会写进名为《君子行》的古诗之中了。

  靠山不吃山,靠水不吃水,勇于和善于“避嫌”,恰恰就是为官者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抗得住歪理的法宝和秘诀。而贪官之所以成为贪官,正是因为受“当官就得有好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观念的支配,于是在物欲膨胀、贪欲汹汹里,才会明知故犯、变本加厉,更遑论“避嫌”了。他们唯恐一旦大权旁落,便再无伸手大捞的机会,于是乎,才会在手握大权之时,极尽中饱私囊之能事。

  为官者之所以必须做到自觉避嫌,是因为为官者手中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工作之便”的机会很多。即便工作勤勉、有避嫌之理念,但稍有不慎,一旦被人误解以权谋私,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曾做了20年派出所所长、55岁的赵振金累死在大连市原新港派出所任上。老百姓从没看见他和他的民警在辖区饭店吃过一顿饭,喝过一口酒,进舞厅跳过一次舞,到桑拿泡过一回澡。他的答案是:“我不是不知道海参鲍鱼好吃,我也不是不能喝上几盅酒,但为什么非得像苦行僧一样呢?就是因为只要我们进了酒楼等娱乐场所,即使是你自己掏腰包消费,不了解的人都可能会以为我们在利用职务揩老百姓的油,在背后戳我们的脊梁骨呀! ”

  对为官者而言,一时半会的避嫌很容易,数年善于避嫌很难,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避嫌则难上加难。这不仅需要很强的自制力和把控力,更需要通过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避嫌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产生强大的抗腐蚀能力和免疫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