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11月06日讯 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日前在太原揭晓,80后前女排国手赵蕊蕊凭借《彩羽侠》获得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银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是华语科幻文学最高奖,对赵蕊蕊这位前体育明星的入围,许多读者纷纷表示十分新鲜,而科幻文学也由此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在当下,在青少年的阅读中,科幻作品几乎是缺失的。有多少孩子在读科幻?科幻阅读的问题在哪里?
读科幻作品的中小学生
凤毛麟角
有多少学生在读科幻作品?
我们随机选了70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三的学生做了简单的调查。
有近六成的同学表示“看过”科幻图书,但追问“看了哪些科幻图书”后,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把魔幻、奇幻、玄幻等作品都当成了科幻。
而真正读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幻作品的同学,只有个位数。相比科幻小说,看过科幻电影的同学不少。《环太平洋》、《绿巨人》、《侏罗纪公园》、《生化危机》、《ET》、《星际迷航》等等科幻片都有不少同学提起。
杭州天长小学六(2)班的陈家扬,是看科幻文学凤毛麟角的那几个人之一。最近,他在看中国当代科幻的代表作家刘慈欣的《三体》。
这是最近他在“家庭阅读”中,爸爸推荐的一本书。聊起看《三体》的感受,他说,很被小说唯美的语言吸引,而书中的科学常识,又让他兴致高涨。比 如书中提到离太阳系最近的星系,“很想多了解一些,和爸妈也作了交流”。另外,他说,书里还有“比较深奥”,但能引发思考的人生道理,颇有回味。
采荷一小的语文老师沈立多年来研究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她发现,低段的学生最喜欢童话,三四年级喜欢看动物小说,到了五六年级,两类书最受欢迎,一类是校园小说,一类是魔幻小说。但,有一类书涉及很少,甚至几乎没有,那就是科幻。
儿童应该
尽早阅读科幻作品
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这样说,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在9岁或10岁,不能晚于11岁。
科幻作品能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能开发想象力,另外,在更大的层面上,科幻也是一种公民教育的方式,在思考人类、宇宙等终极问题的基础上,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孩子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少专家发现,科幻作品中精准的科技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是科学教育行之有效的工具。
有不少人,就是因为阅读了科幻作品,对科学有了兴趣,最终走上科技岗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不少科学家曾表示《星际迷航》对自己的影响,而多位诺贝尔获得者表示自己也是科幻的忠实粉丝。曾有人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的成员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因为读太空、航天等题材的科幻小说而报考北航的。
一些在酒泉基地工作的80后、90后航天工作者曾在微博上说,因为从小迷上科幻,后来才选择去航天城工作,在空旷戈壁滩仰望星空。
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主任陈仲达是“杭州科学大讲堂”的负责人之一,他经常接触一些著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些科技工 作者常常会聊起在青少年时代阅读的科幻作品对他们的影响。比如著名科学家、“两栖院士”何祚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工程院院士魏复盛都曾说起过。
上个月底,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部请来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少年科幻作家杨鹏给高年级的小学生开讲座。杨鹏认为,科幻作品能“保卫孩子们的想 象力”。他说,不管是成人还是青少年,科幻作品都可以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立体、多元。“科幻文学天马行空,但还是有一定的推理过程。对孩子来说,阅读科幻作 品,能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科幻作品严重匮乏
阅读有“门槛”
在杭州天长小学语文教师、国内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看来,科幻对单个孩子来说,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需要有一部分孩 子读科幻,“这些孩子有可能以后会成为对科学非常有兴趣的专业人士,科幻作品就起到助力的作用”,但目前来看,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孩子“连这样的机会都 没有”。
市场里,优秀的科幻作品,尤其是给青少年看的科幻作品严重匮乏。
《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屡屡被提起,但被誉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的作者凡尔纳写作这些科幻作品的时间,是19世纪。国内 最有名的儿童科幻作品,是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该作品写于1961年。在蒋军晶看来,这些作品写作的时代和现今相距太久,无论是语言风格、内容想 象等方面都跟现时有距离。
采荷一小的语文老师沈立对科幻小说有自己的研究,她认为,科幻作品少,很大程度上是对科幻作品的作者要求很高。“作品不仅需要科学性,还需要有 文学性。”现在,写科普文章的作者多,能够承担科幻创作的,非常少。“需要有人为孩子们站出来,告诉他们什么是科幻。告诉孩子们科幻书在哪里。孩子的成长 需要这些东西,但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没有良好引导。”
“学生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家长、老师的引导。”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部文学写作主管徐明老师说,在科幻阅读上,由于市面优秀作品太少,也鲜有老师和家长能够有效的引导。
“孩子们不缺阅读量,但缺乏引导。”沈立觉得,让孩子通过阅读,从而在内心产生震撼,这种影响更为根深蒂固,比起百科类的科普读物,有故事性的 科幻作品,绝对更让孩子一见倾心。沈立说,在她初中时,读到过一篇关于植物的科幻短篇。讲述了人类通过高科技,让植物根系形成球状移动,“最后植物的力量 非常巨大,把动物吃掉,毁灭了人类的一切”。这让她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对科技发展的操控是把双刃剑。“人类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但这种改变,有可能 是毁灭性的。”
科幻阅读需要一定的“门槛”,挑战孩子的阅读储备,而且,必须付出思考。
在蒋军晶看来,不少孩子更喜欢轻松一些的作品,喜欢浅阅读、娱乐化的阅读。“科幻作品挑战孩子的阅读品质,挑战阅读储备,如果这个知识点不知道,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不知道怎么推理,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科普作家赵洋看来,科幻虽有一定阅读门槛,但对于大多数科幻作品来说,初中生都是能看懂并欣赏的。“就像我们读武侠小说,当你接受了江湖、门 派、内力的设定,就可以徜徉其中了。我要对还没读过科幻的朋友说,好的科幻确实值得你去跨越这道无形的门槛,迎接你的将是前所未见的瑰丽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