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武歆:崇学的杨柳青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5日10:33 来源:天津日报 武 歆

  在近二十年间,我曾经住过四个地方:雅安道、体院东、华苑和中北镇,某一天似乎恍然大悟,这四个地方其实都是或曾经是西青区的“地盘”,转来转去,竟然始终没离开过“西青”。仿佛冥冥之中,早就在内心深处种植了“西青情结”。

  说到西青区,许多人马上想到的词语就是“杨柳青”。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杨柳青已经成为“西青符号”。我记不清多少外地人、外国人来到天津,他们跟我讲,他们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杨柳青。

  去杨柳青做什么?看年画。就是这样一个行走动作,便坚实地奠定了杨柳青的一个文化姿态。因为年画是文化。“年画”是杨柳青的“皮”;“文化”是杨柳青的“瓤”。为什么杨柳青能拥有这样的文化姿态,说到底,与杨柳青人崇学有着密切关系。年画的内里其实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杨柳青这座千年古镇扬名中外。

  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去杨柳青了,记不清多少次看年画了。我一直在想,在这个地方之所以诞生了扬名中外的年画,究其原因,与杨柳青人崇学行为、崇学意识密切相关。因为年画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大众,要是没有蕴藏在民间深处的崇学思想、没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几乎不可能会有年画的诞生。

  在当下的地理意识上,杨柳青属于天津,却没有诞生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之类的吃食,而是诞生了年画。倒是不难理解,因为这源于“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的历史现实。从这一点来看,杨柳青是游离于天津卫的,尤其在精神层面上,是高于“天津卫”的。慢慢地、慢慢地深入到杨柳青人的民间生活中,透过年画,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杨柳青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细节,便可以发现更为广阔的杨柳青人的文化纹理。这些纹理,就像大树的年轮一样,会真实地呈现历史。

  让时光回到过去——早年的杨柳青,曾有“小江南”之称,水系纵横,树木广布,是北方难得的一块湿地。很多年以前,我曾经结识一位当地的老人,他跟我讲他小时候杨柳青的样子,说是当时镇内居民区还有水塘,周边更是沟渠、池塘密布,夏秋的杨柳青确有江南的韵味。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如此的生活氛围,空气一定会是恬静、清新的,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下,人的内心也一定会是安静的,也只有在这样安静的状况下,才能一笔一笔地描绘出画作。拥有怎样的生活氛围,就会诞生怎样的文化,就像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陕北,那里不会产生柔和的评弹,而小桥流水的江南,也不会拥有高亢的信天游。

  只有在这片曾经安静古老的杨柳青的土地上,才能拥有沉静的文化。二十多年前,我曾经陪同四川的几位客人去杨柳青,那时的杨柳青,还有许多古旧的民宅,大量建于清末民初的民宅,都是青砖碧瓦、磨砖对缝。走在杨柳青的小街上、胡同里,望着脚下青石磨盘铺成的路面,四川朋友感慨不已,他们告诉我,在这里,他们感到周围有一种诗性的气息在弥漫。

  是的,旧时杨柳青的居民相对固定,许多民间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不容易被外来文化侵袭,因此得以传承,不容易改变。同时,旧时的杨柳青又是理门六方派的发源地,讲礼仪,有规矩,因而也就更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习俗,这种无形的杨柳青的人文环境,恐怕是造就古镇文化的最关键因素。

  旧时的杨柳青,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四十余座,虽然现在只是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但毕竟这里曾经拥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浸染下,杨柳青人崇尚文化,崇尚学习,所以民间文化和艺术也就随之产生。杨柳青的民间艺术,譬如版画,就开始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乾隆年间,其中木版年画最为突出,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兴旺景象,深刻影响了国内近百种年画,并且过年贴年画由此成为北方的地区习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礼仪、懂规矩的杨柳青人,用崇学的思想奠基着这片沃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画文化”。崇学、崇文,多好的民间习俗呀,我为自己能够生活、居住在这片土地上而感到庆幸和骄傲,并祝愿这样的习俗延伸、拓展,进而深扎津城大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