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好作家在雷同的生活中,也能写出不一样的感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5日09:47 来源:深圳特区报 钟润生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来深开讲座接受记者独家专访——

  好作家在雷同的生活中, 也能写出不一样的感受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读不下去,但不能因此抹杀这部小说的伟大;”、“今天为什么好小说不多,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太雷同了”……上周五,著名评论家、当年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文学思潮提出的参与者王干,做客深圳中心书城“深圳晚八点”活动,记者逮住机会,就当今文坛的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他。

  1

  中国作家受《红楼梦》影响巨大

  记者:你的讲座题目是“红楼梦与当代小说”,其实这个题目有点尴尬,因为前不久,有条“著名”的新闻是这么讲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搞了个书籍“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得出了如下结论:《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是读者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

  王干:在今天这个时代,《红楼梦》读不下去很正常。别说普通读者,有的著名老作家也没读完《红楼梦》。阅读是个私人的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我们不能因此抹杀这部小说的伟大,这部小说对中国作家有巨大影响。

  “五四”之后的现代小说,比如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张爱玲的小说,则全是向《红楼梦》的致敬之作。他们都以家庭、家族为结构来展现时代风云的变幻、人物命运的动荡。虽然西方小说不乏长篇小说的借鉴之作和楷模,但中国作家对长篇小说的认同几乎习惯性地将《红楼梦》作为一个标杆,作为一个母本。

  到了当代,作家们对《红楼梦》的喜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限制,一些作家的写作仍然找得到《红楼梦》的影子,欧阳山的《三家巷》承袭的依然是《红楼梦》的家族叙事结构,而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找出大观园的影子。

  进入新时期文学,《红楼梦》的家族叙事结构不仅在写实主义作家陈忠实、张炜、贾平凹那里得到张扬,在先锋作家反而率先凸显出来,莫言、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的中篇小说通过对家族的窥视、回望、追忆,透过家族的溃败历史展现新的历史主义的叙事风范。

  之后出现的《白鹿原》,更加拓展了《红楼梦》里家族叙事的境地。它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作为小说的大观园,通过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的纷争,浓缩了近百年中国农村土地上的恩怨情仇、爱恨苦乐。至于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他是公开表白受到《红楼梦》影响的……

  2

  追求“意象”让《红楼梦》区别于《水浒》、《三国》

  记者:在你看来,《红楼梦》留给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营养有哪些?换个说法,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应该从《红楼梦》里偷师学艺些什么?

  王干:第一,重视意象的营建。《红楼梦》将中国诗歌的意象思维完美地融合到小说中。你看,《红楼梦》一开篇就是富有象征主义的大荒山、无稽涯、女娲石,中间那些大观园、太虚幻境、通灵宝玉等意象也摆脱了简单的所指束缚,虚实相映,真假互现,十二钗的人物是实在的、写实的,但十二钗的命运又是意象化的,尤其是那些关于十二钗的判词,补充了单纯叙事的不足,在空灵中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达到了鲁迅所说的“美人芳草”的最高境界。

  记者:这也是《红楼梦》区别于《水浒》、《三国演义》这些传统小说。它们更重情节和故事。

  王干:对。第二个,塑造人物的立体化、丰富性,即“圆形人物”。《红楼梦》里则塑造了一大批的圆形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甚至贾琏也很难用淫棍来概括他,他对尤二姐的真情,他畏惧王熙凤。贾珍对秦可卿的一片真情,也不是男盗女娼之类能概括的。

  第三,开放式的阅读结构。小说文本与读者的互动性,让读者不只是处于一个被灌输的载体,而成为一个和作者一样的创造性的主体。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的是:《红楼梦》成为当代作家一个“情结”,让无数的作家纠结、抓狂,它无疑是一座高峰,高山仰止,但它又是一座巨障,站在高峰上,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但巨人的肩膀只是肩膀,攀登新高峰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巨人。

  3

  好小说越来越少的原因跟生活太雷同有关

  记者:你是当年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思潮的提出者,现在回头看这批作家,你有什么观察?

  王干:纠正一点,我是这些文学思潮提出的参与者,不能说是我提出的。这要说到我当时的供职单位:《钟山》杂志。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以先锋文学为标志的多元化格局,《钟山》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必须做出自己的观察与判断,选择与倡导,彰显办刊个性。《钟山》先是腾出一定版面,发表残雪、格非、余华、苏童等人的先锋小说,哦,那个栏目,还不叫先锋小说,叫新潮小说。紧接着1988年,编辑部又与《文学评论》杂志联合召开了关于“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并在会议结束时,正式亮出了倡导“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旗号,随后1989年在《钟山》刊物上正式举办“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先后推出赵本夫、朱苏进、刘恒、叶兆言、范小青等人的新作,并辟出显著的评论版面,组织评论文章,发表不同意见。1989年6月,我在《北京文学》发表《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提出了“还原生活、零度写作、与读者对话”三个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成为后来“新写实”小说的理论概括。

  现在回头看,当年先锋派中的余华、苏童、格非等人,他们创作劲头依旧很强。“新写实”中的代表人物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也还在写,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方方今年出版的新作《涂志强的个人悲伤》延续的还是“新写实”的风格,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记者:现在文学思潮提得少了,但似乎好小说越来越少,雷同小说越来越多。

  王干:这是因为大家的生活越来越雷同。我前段时间在鲁迅文学院给年轻作家上课,我说,你们读书的书是一样的,用的教材是一样的,吃的、穿的也基本上是一样的,生活过于雷同,生活体验自然也大同小异。怎么办?这个时候,好的小说家他总能在雷同的生活中,找出不一样的感受,他能掘地三尺挖出宝藏,并且找到适合他的叙述方式,写出好小说。这就是作家见功夫的地方。

  相关链接

  王干,评论家、作家、书法家。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著有《王干随笔选》、《王蒙王干对话录》、《世纪末的突围》、《废墟之花》、《南方的文体》,《静夜思》、《潜伏我们周围的》、《潜京十年》等学术专著、评论集、散文集。2010年作品《王干随笔选》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