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天下归心》的启示(王海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5日09:17 来源:人民日报 王海平

  看似一出老剧,实则充满新意,这是日前看完由蔡赴朝编剧、张艺谋导演、国家大剧院制作演出的京剧《天下归心》的突出感受。

  故事取材于《左传》,后又见于多种版本。《古文观止》的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因母亲专宠弟弟叔段甚至要废长立幼而心生恨意,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后来又为此而后悔,及至在颍考叔的诱导策划下,和母亲“黄泉”相见。较之于以叙事见长的1926年版京剧《掘地见母》,《天下归心》对这段历史掌故的处理,在主题渲染、人物刻画、舞台呈现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

  天下归心!把孝心喻为天下之心,确实突出和深化了主题。全剧情节简单,但人物的心理冲突剧烈,矛盾复杂纠结。郑庄公在政治伦理层面批评弟弟多行不义必自毙、发毒誓和母亲决裂,但在家庭伦理层面尤其是情感层面上则深感不安和后悔,夜不能寐,在人性层面上,充分表现出人的情感本质、源自人类血亲关系的情感在反思中的觉醒。无意识变为有意识,那就是孝心。孝心成为母子、兄弟谅解和睦的基础,厚德载物便有了情感的依据,大爱便成为可信可能的选择,所以说孝心是天下的心。这差不多是儒家思想的情感诠释了,而其现实意义更值得人们深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核心价值观,不可缺了孝心,不可缺了类似于孝心这样的人的本质情感的认同,因为它是与人类共生的更持久的存在。

  过去似乎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中国传统小说和戏曲长于叙事,拙于心理描写。其实不然,《天下归心》就较好地发挥了戏曲抒情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剧中人物塑造从心“切入”,主人公的不安、苦思这一心路历程,成为基本的线索。这在结构上与欧洲的古典歌剧颇有相似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便能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名言的美学内涵,文艺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内容本质上的一致性是有机统一的,个性与共性是相谐相成的。戏剧界一直在探索的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命题,也许会从这里得到启示。我们在契诃夫的心理剧和布莱希特的复杂人格剧中看到的大师们的戏剧理念,在中国的戏剧里不也是踪迹赫然、清晰可见吗?

  剧作在舞美上也颇具意境。一轮弯月,和主人公心境遥相呼应,准确地营造了情境氛围。以破门而入表现攻伐,较之于纯静态的传统舞美手法,也更多变化。写意与写实手法在交错使用,观众悄悄地接受并欣赏着这样的处理。将这出戏置于戏曲发展的长过程来看,在继承中尝试创新,不也是一种突破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