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繁荣民族歌剧的责任与坚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4日11:02 来源:光明日报
《红河谷》剧照 资料图片《红河谷》剧照 资料图片

  10月26日,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颁奖晚会上,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红河谷》摘得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大奖”,剧中女主角殷秀梅喜获“文华表演奖”。得知消息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演职人员都激动不已。剧院的老院长、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在病床上听到这个消息也甚是欣慰:“太好了!这个大奖来之不易,它是对剧院潜心创作、十年磨剑聚拢人心的极大肯定,是对整个国家院团始终坚守民族歌剧的极大肯定。”

  始终坚守民族歌剧的道路

  中国大多数观众的文化习惯是听戏、看戏,如京剧、地方戏曲、相声小品。对歌剧、舞剧这类外来艺术形式,愿意穿戴正式到音乐厅去欣赏的人并不多。但是,优美的歌剧对陶冶性情、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不可或缺。作为国家级院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始终坚守和发展民族歌剧舞剧的道路。

  60年前,剧院就成立并拥有了很好的硬件设施和像郭兰英、赵青等一大批艺术家,当时《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等反映现实的歌剧演出曾一票难求。但观众更注重的是剧情内容,如何更好地实现内容创新,如何培育观众,是剧院面临的发展难题。因此,剧院历任领导班子始终把坚持原创、不断推出新的剧目放在首位。

  仅今年,剧院就以独特的艺术眼光,推出了三部新创剧目—大型民族原创歌剧《苏武》《天鹅》,大型民族原创舞剧《孔子》以及经典复排剧目《红河谷》,并在2013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民族歌剧《红河谷》的创作起始于电影。几年前冯小宁编导的同名影片引起了很大反响。它以20世纪初的西藏为时空背景,演绎了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爱国情、民族情和儿女情形成的戏剧冲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非常适宜舞台呈现。

  经过多方研讨运作,剧院免费获得了版权。2011年初,剧院邀请了歌剧界颇具实力的艺术家组成主创团队:由孟卫东担任作曲,陈蔚担任总导演。为了找到准确的藏族音乐表达形式,孟卫东数次进藏采风。“歌剧《红河谷》的魂是东方和西方、融合与冲突,展现的是两大文明激烈冲突下绽放的人性之花。”陈蔚说。

  最终,民族歌剧《红河谷》于2011年首演,并获得多项殊荣。

  歌舞晚会盘活院团

  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没有商演的政策,拨款又少,这个老剧院曾一度陷入困境,成为“老大难”单位。没人、没钱、没作品,全年事业收入仅为100多万元,演出场次也位列国家院团的倒数第一,职工收入200多元,医药费要攒到年底报销。因歌舞剧体量大、投入高,所以“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人才大量闲置、流失、改行。剧院一位老演员回忆道:“当时看着特别好的毕业生来团只能闲置、流失、改行,真是痛心啊!印象最深的是赵青凭借个人影响力,拉赞助排演了《剑》《宝莲灯》《文成公主》和《铜雀伎》。”

  现任院长林文增介绍,歌剧艺术是舞台艺术的最高形式,在当今仍是小众,在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比重非常小。即使是《红河谷》这样的经典剧目,至今也只能收回创排成本的30%左右。在今天的文化市场中很难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而现阶段政府的补贴也不足以支撑剧院的运转。歌舞剧的创排周期是二到三年,制作小的也至少需要一年,如果一个艺术院团三年才能推出一部作品,会使演职人员失去活力,更容易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流失。

  对此,中国歌剧舞剧院改革经营理念,挖掘剧院固有优势,确定了“以歌舞晚会带来的收益盘活歌剧舞剧”的经营方针,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接受、创排周期短、见效快的歌舞晚会打开演出市场、积累资金。

  2006年,剧院推出了尝试走市场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大型情景歌舞晚会《四季情韵》,受到一些演出商的青睐,总投入400余万元,已演出800余场,创造了2亿元的演出收入。借鉴《四季情韵》的成功经验,剧院每年推出一台歌舞晚会,如2012年《天边的祝福》,2013年《一路风情嘉年华》等。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也推出《岁月如歌》《经典电影歌曲》视听音乐会等,逐步扩大了影响,增加了收入,也为剧院留住了人才,积累了新作品的资金。以歌剧《红河谷》为例,创排前期投入58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87.6万元,其余资金均来自于近几年商业演出的积累。

  艺术院团的活力与长远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与李玉刚、高保利、王二妮等深受观众喜爱但非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特殊人才签约也是剧院在用人机制改革上的重大举措。

  让民族原创歌剧舞剧走向世界

  “歌剧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主流艺术。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需要更多与世界对话的机会,并融入国际大家庭中,所以现在谈歌剧有不同的意义。”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李小祥表示。坚持创作民族原创歌剧舞剧,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喜爱它,让更多的民族原创歌剧、舞剧走向世界,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重要使命。

  六十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了百余部划时代的作品,包括《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宝莲灯》《红楼梦》《原野》,以及近年新创作的《苏武》《孔子》和《红河谷》等。六十年来,乔羽、郭兰英、赵青、陈爱莲、吴雁泽等著名艺术家开创的民族风和原创追求,也始终被继承和发展着。坚守繁荣民族原创歌剧、普及高雅艺术的责任,将是剧院不变的追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