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文学理论 >> 正文

现实与对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4日10:03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丁国旗

  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经典理论研究阶段、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阶段。

  在第一阶段,即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到8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领下逐渐活跃起来。首先是学习与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著作;然后是随着大量西方文艺理论论著的引入,普列汉诺夫、葛兰西、卢卡契、阿尔都塞、萨特等一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家的理论著作被译介进来;尔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命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出版了一大批研究著作,显示出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实力,一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为内容的学术辑刊也开始出现,为这种研究盛况推波助澜。这一阶段,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受到了重视与讨论,还引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论的热烈讨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艺的本质、文艺的作用、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典型与现实主义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艺术与人性、艺术与异化、艺术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得到了专门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了累累硕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直至上世纪末,属于第二阶段。已有的学术创获与理论研究,增强了中国学者的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勇气,为建构当代形态的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同时通过对邓小平、江泽民等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总结,并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在这一阶段,中国学者有了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自觉意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形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一个颇为壮观的理论盛象。这一阶段的研究涉及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审美属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以及艺术反映论、艺术本体论、艺术价值论、艺术主体性、艺术的作用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在系统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又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观点,像何国瑞的“艺术生产”理论,钱中文、王元穰、童庆炳等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审美反映论”,陆贵山的宏观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董学文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这些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理论建树。

  新时期以来,虽然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获得了诸多成就,但冷静下来却能发现,盛况背后存在着问题与缺陷。文艺理论热衷于概念游戏与空洞命题的演绎和体系建构,所谓的新术语、新命题或新体系缺乏实质上的创新;不加分析地、盲目地照搬外国的理论资源,结果在激情的理论转译、转述中,忽视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实际问题;理论的时尚化、市场化严重,理论参与市场、媒体的炒作,缺乏对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自身命题的关注;不能全面而系统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仅满足于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寻章摘句,导致无谓的重复等等,不一而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全球化、技术化、网络化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导致在文艺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现象。文化研究的兴起、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艺术的娱乐化、网络写作的倍受关注、艺术消费的现代意识、底层写作的重新崛起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系统阐释,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做出准确的判断。为此,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始面向现实,反思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文艺现实的联系,试图在总结以往研究规律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绩斐然,然而也有不少问题。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上,仍然缩手缩脚,甚至今天仍有人愿意主观地将马克思主义画出圈子,将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为“非马”,没有开放宽容的心态,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活力与发展。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经说过,要“研究现状”、要“研究历史”、要“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结合当前的现实,本文认为,这里的“现状”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中国的现实与世界的现实、中国的问题与世界的问题;这里的“历史”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实践斗争的历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历史,以及中国文艺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追求史、探讨史;这里的“国际的革命经验”则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及其之后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掘、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与革命经验。与中国学者理论探讨的空疏与局限相比,西方学者的片面的真理、切近问题的现实品性,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当然对于任何理论的把握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学习他人有助于我们扩大视野,而有了广大的视野,才能对当下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把准时代的脉搏,有的放矢,不隔靴搔痒,这样的理论研究才会是有价值的。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工作,尤其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是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放在了极端重要位置,毋庸讳言,中央的重视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带来了新机遇。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努力,作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已经变得十分成熟,有能力和实力应对各种境遇与挑战。历史将会证明,只要拥有开放的姿态,从各种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从各种僵化的思想窠臼中走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会在新的世纪产生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迎接挑战与机遇,在现代、后现代语境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上,我们必须拥有两种态度:一是现实的态度,一是对话的态度。没有现实视角,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会走上绝路,陷入实际的失语境遇;没有对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样会走向绝路,陷入狭隘的主观的困境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必须跟上时代,研究新的问题;既要加强与国外学者的对话,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之间的对话也要加强,这对走向开放的、有建设性的、充满活力的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十分重要,真正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成果必将早日实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