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随笔改编话剧——舞台新生儿的尴尬(倪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4日09: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倪 平
《妄谈与疯话》剧照《妄谈与疯话》剧照

  近几年,随着话剧圈的“剧本荒”愈演愈烈,众多想要突破困局的有志之士,将视线投到了一些已有名气的畅销书上,于是,全国各地的话剧团队掀起了 一股改编畅销书的热潮。安妮宝贝、韩寒、痞子蔡、张德芬等众多畅销书作家的作品纷纷搬上舞台,凭借巨大的受众潜力和市场优势,在话剧界翻开了文化产业价值 链的新篇章。如今,连最不具备舞台操作性的随笔也临危上阵,被一些能人匠士改编后搬上舞台,充当活跃话剧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相比起小说与影视、戏剧的结合,随笔与话剧走到一起还是新鲜事儿,这是由随笔的特性决定的。顾名思义,随笔题材不受限制,万事万物皆可入题,篇 与篇之间情节不连贯、主题不统一。而这正是话剧作品最为避讳的,话剧要求结构严谨、情节连贯、主题统一,一事一线,遵循着开端、高潮、结束的推进节奏,所 有这些都显示,随笔改编话剧不宜。

  话剧界从不缺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妄谈与疯话》和《北京的腔调》便是积极探索的产物。两者原是随笔集,因其极大的话题性和知名 度,顺利搬上了话剧舞台。然而,正如悉德·菲尔德所说:“一本书是一本书,一出戏是一出戏”,不同的艺术形式基本特性不同,以散为美的畅销随笔移花接木搬 上话剧舞台,难免会遭遇一番水土不服的尴尬。

  话剧情节冲淡了随笔风格。《妄谈与疯话》和《北京的腔调》都是时下热销的随笔集,作家六六和胡赳赳也都是活跃在媒体界的焦点人物,各自拥有一批 热心读者。两部作品虽然关注领域不同,但作品中那辛辣世故、一针见血的犀利风格如出一辙,受到了当代年轻人的追捧。高热度的关注,既降低了宣传成本,又保 证了追捧者对票房的卖力贡献,这是两剧被改编的重要原因。

  既然改编成话剧,就要遵循话剧的艺术规律。话剧作品的基本前提是把故事讲清楚,其次才是展现原著辛辣幽默的风格。讲故事就得有情节,随笔集由数 十篇短文组成,文中涉及各种话题、各色人等,没有连贯的情节可言。为了黏合随笔的这种松散性和随意性,话剧改编者需要回避原作中繁杂的公共热点,节选主题 内涵一致的故事片段,再创造一个纽带将这些片段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妄谈与疯话》创造出一个人——“女作家”,用她略显落寞的喃喃自语,带出 三个“错过”的情感故事。《北京的腔调》则创造了一个“局”,用一个等人的饭局,揭示了对现实百态的深刻思考。比起原著的随心而论,改编后的话剧有了自己 统一的内涵表达。

  故事先行,冲淡了原作特立独行的风格。《妄谈与疯话》一剧定位微情感戏剧,以情感关系说事,少了六六那借调侃以批判的犀利,多了一丝伤感与无 奈;《北京的腔调》将场景设置为饭局,台词虽更加犀利尖刻,却冲淡了知识分子的落寞情怀。于是,很多原著的铁杆粉丝抱怨改编后的作品“神韵”皆失。事实 上,任何作品的改编都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编导带着自己的风格去处理作品,纯粹的原汁原味很难呈现,这是大部分改编团队面临的尴尬。尤其是像随笔这种仍处 尝试阶段的改编,移花接木后能在话剧舞台上侥幸成活已属不易,要做到情节和风格同步,尚需时日。

  文字的美与舞台的戏效果迥异。随笔以名言佳句取胜,文字美是其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六六和胡赳赳也都是以利嘴出名的作家,话剧中“六六体”和 “赳赳体”随处可见,编导透露希望以这种直接引用原话的形式触及人性,激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然而,原作中不少“点睛之笔”变成剧中人物台词之后,却显得 有些生硬矫情。随笔朗诵似的对白,让文字的美和戏剧冲突没有实现高度统一,书面上的“文学体”和舞台上的“戏剧体”未能实现自然转换,压抑甚至是破坏了文 字的美。

  载体转换影响美感传达,这种情况在其他以文字美取胜的小说改编中也时有发生,安妮宝贝《七月与安生》中清晰忧伤的文字,韩寒《1988我想和这 个世界谈谈》中犀利幽默的语言,一旦从舞台人物的嘴里说出,就显得做作而不自然。名言名句是经过高度提炼浓缩的智慧精华,它长于议论而拙于叙事,而戏剧的 魅力在于冲突,作为视听一体的艺术,动作和台词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共同承担了叙事功能。妙句密度过大,无益于情节的推进和冲突的爆发。并且,比起形象的动 作,抽象的妙句对人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些转瞬即逝的音符,造成观众出戏。

  文字美本是原著留给改编作品的财富,改编者在载体转换过程中不舍丢弃。然而,妙句密度难以把握,妙句内容与人物性格不能贴合,造成文字的美与舞 台的戏效果迥异,这是随笔在话剧舞台上水土不服的症状。新生命的出现都是伴随着裂变的,改编是基于原作的再创造,取长补短、去粗存精的分寸都掌握在改编者 的手里,艺术处理不当,文字美和戏剧美不能统一,不仅无法浇灌出新的生命之花,反而会枉费原作的苦心滋养,这是舞台新生儿遇到的尴尬所在。

  随笔改编仍在探索,对于怀揣梦想的改编团队来说,努力实现情节与风格同步、文字美与戏剧美统一是首要任务;对喜欢原著的普通观众而言,在诉求原汁原味的同时,也不妨换个口味尝尝新。只有如此,随笔才有可能化尴尬为自然,在话剧舞台上绽放新的生命之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