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库安迪克,在《路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1日10:26 来源:中国民族报
在拍摄《路上》的过程中,库安迪克常常忍受极限低温的考验。在拍摄《路上》的过程中,库安迪克常常忍受极限低温的考验。
《路上》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天山深处哈萨克牧民战胜大自然的勇气。《路上》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天山深处哈萨克牧民战胜大自然的勇气。

  茫茫的天山,遥远的牧场,勤劳的牧民,艰辛的生活……

  这就是新疆电视台记者库安迪克拍摄的纪录片《路上》所描绘的。 2012年,该片荣获新疆新闻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精品收藏 。

  近日,记者见到了正在北京电视台学习的库安迪克。他说,这是1991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首次回京,为的是学习更多纪录片的相关知识,回疆后继续行走在拍摄纪录片的路上。

  镜头下的冬牧场

  库安迪克是哈萨克族人。

  小时候,秋天一到,库安迪克就眼见大人们带着牲畜离开家,走向天山深处的冬牧场。那时候的库安迪克一直想到那冬牧场去见识见识。几十年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2011年,库安迪克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天山布扎特尔冬牧场。他用纪实的手法,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在海拔3500米的布扎特尔冬牧场采访。其间,他连续十多天跟踪拍摄了一位普通牧民巡视自己冬牧场的经历。这部名为《路上》的电视纪录片,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牧民战胜大自然的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

  【字幕】2011年2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天山布扎特尔冬牧场。

  【解说】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的哈拉布拉乡地处天山北麓,每年这里的牧民都要历经艰辛,一路翻越高山大川,前往天山深处的冬牧场。

  这一天,特克斯县哈拉布拉乡牧民特列西按照以往的习惯要去220公里远的布扎特尔冬牧场,看望一下自己雇用的牧工和牲畜。

  前往布扎特尔冬牧场的路途艰难,许多地方雪深在2.5米以上,这需要一匹好马。特列西挑出自己最好的黑骏马,这匹马是特列西在特殊气候下一年只骑一次的好马,路面的冰凌、湿滑以及海拔3500米以上的冰达坂都要求重钉马蹄。

  【字幕】2011年2月14日

  【解说】特列西骑马走了50多公里,下午4点来到一户同乡牧民家做短暂休息。每年特克斯县2300户牧民以及30多万只大小牲畜都要在布扎特尔冬牧场过冬,这里困扰着牧民的三大困难是人畜饮用水、烧火用的木材以及交通。

  但艰苦的条件让这里保留了许多哈萨克族独有的生活方式,这些习俗有的已经延续了千年。这种自制的烤馕就是牧区所独有的,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牧民家的饮用水必须去离家7公里远的克库苏河运回来,来回需要1个小时,冬天天气寒冷,河里的冰块就是他们的水源。

  下午5点,稍作休息的特列西又上路了。

  【字幕】克库苏河

  特列西的乘马被冰割伤了马蹄

  【解说】在克库苏河的岸边是特列西家的春秋牧场,这里有他的一处房子,但每次回到这里都会让他想起一件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的弟媳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字幕】海拔3500米的天山冰达坂

  【解说】带着忧伤离开秋牧场的特列西将迎来此行最艰难的一段旅程,横亘在前方的冰达坂高达3500米,令人生畏。

  路上,特列西遇到了哈拉布拉乡的牧民。路上因恶劣的天气而冻死的牲畜随处可见,但大部分牲畜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

  傍晚,特列西与这些年富力强、唱着牧歌前往冬窝子的年轻人分别,各自踏上旅程。

  【字幕】2011年2月15日,深夜

  【解说】两天后,饥寒交加,长途跋涉的特列西总算赶到了位于天山深处的冬窝子。虽然已是深夜,但牧羊人依然为特列西一行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解说】这是特列西的冬窝子,一大早他就起身察看自己的牲畜。

  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因为母亲被狼叼走成了“孤儿”。

  在冬牧场,男人也要学会自己动手煮水烧饭。

  吃过早饭后,特列西还特地给失去妈妈的小山羊喂了奶。

  为了完成此行的目的,特列西开始骑着马清点自家的牲畜。特列西家一共有羊、马、牦牛等4种牲畜,家境还算富裕。

  听到特列西回来的消息,附近放牧的牧民也纷纷赶来拜访问候,他们的家就在对面的山上。

  【解说】特列西为了转场牧民的方便,多年来架过无数次的简易木桥,当地人也戏称他为“架桥特列西”。

  【字幕】2011年2月16日

  【解说】  特列西察看完冬窝子,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归心似箭的他经常晚上赶路,饿了就在路边生堆火,吃些馕饼。

  途中有一段路因为白天经常发生雪崩,所以需要夜里赶路,在路上特列西遇见一户邻村的牧民。

  【字幕】牧民转场固定休息站

  【解说】 为了方便转场牧民,当地政府设立了六七个转场固定休息点,很多牧民在这里稍作休息后又搬往春牧场。因为要经常招待客人,这里的生活条件要好一些。

  一路走来,天气渐暖,特列西遇见的转场牧民也多了起来,他们中有小孩,也有女人,面对沿途的艰辛和游牧生活的孤苦,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就骑马向远方前行,就如同那山,坚毅而隽永。

  热爱新闻,也热爱农牧区

  以上这些画面,记录的是哈萨克牧民十几天的生活,却花费了库安迪克整整两年的时间。

  库安迪克于1991年7月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分配到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专题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至今已经23年。在电视台,他采编了200多部电视专题新闻。其中,《访能源专家胡斯曼》、《走向市场的哈萨克族牧民》、《民族团结木拉提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和自治区新闻作品一二等奖。

  多年的采访实践使他认识到,要想当个好记者,必须常年深入基层,对生活有丰厚的积累和深刻的认识。库安迪克说:“23年来,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我都在基层进行采访,所有选题均来自广大农牧区。”23年来,库安迪克的足迹走过高山,跨过草原,常常忍受极限低温的考验,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2001年8月,库安迪克和《塔城日报》记者叶尔江在沙湾采访时遇到车祸,同伴当场身亡。而库安迪克左臂粉碎性骨折,全身软组织受伤,住院6个月。之后的十几年,库安迪克带着残疾的左手,继续采访,为自己的新闻理想拼搏。

  《路上》是库安迪克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拍摄之前,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多次深入冬牧场,与牧民同吃同住,靠一己之力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负责后期制作的独立制作人谭超说,库安迪克所拍摄的素材有非常独特的角度,而且拍摄手法细腻,这让谭超在二次创作时也获得很多灵感。

  2012年,《路上》荣获新疆新闻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民族语言、民族题材电视节目“金鹏展翅”奖纪录片类一等奖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第八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上,库安迪克作为首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电视人参加了大会,《路上》荣获人文类一等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精品收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汤竹丽女士称赞,这是一部反映新疆哈萨克牧民真实生活的好纪录片。有关专家点评说,这是一部真正践行“走、转、改”的新闻精品。

  据介绍,《路上》播出后,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拨付3000万元资金,为特克斯县布扎特尔冬牧场修桥筑路,设立医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