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莫让捧杀重摔轻电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1日10:11 来源:北京晨报 杨莲洁

  电影,你轻轻地来!

  在近期召开的2013年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上,“轻电影”被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并受到了电影业界和学界的关注。所谓“轻电影”,指的是近年来一批异军突起的青年导演执导的、投资成本相对较小、题材风格轻松讨喜、备受年轻观众喜欢的一类电影。从2011年的《失恋33天》开始,到去年贺岁档屡创佳绩的《人再  途之泰  》、《西游降魔篇》,今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再到即将上映的《等风来》等片,近两年来不断有“轻电影”走上电影的大舞台并取得了成功。严格来说,“轻电影”不是新事物,以前也有不少类似的电影上映,其中不乏成功之作,但像近两年来如此集中冒出一批口碑、票房都不错的“轻电影”、涌现出一批擅长拍“轻电影”的青年电影人的情况,还十分罕见,也因此引发了电影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以小博大

  自《英雄》以来,标榜大投资、大明星和宏大叙事的“大片”就统治了中国电影市场,除了投资比它更大、明星比它更大牌、特效比它更高超的好莱坞大片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片种与之抗衡。近两年崛起的“轻电影”,却与传统意义上的大片有着很大的差别。“轻电影”所追求的是以小博大。首先,和动辄投资过亿的大片比起来,“轻电影”的投资比较小。《失恋33天》投资金额不到1500万,最终票房高达3.6亿人民币。按照中国电影普遍的分成比例,《失恋33天》投资方可以拿到总票房的43%,约1.55亿元票房,减去1500万元的投资,最终的“净利润”超过1.4亿,称得上是以小博大的典范。

  在内容方面,“轻电影”对宏大的历史题材不感兴趣,只专注于普通人的小情感,并将之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小细节里。《失恋33天》的主角——文章扮演的王小贱、白百何饰演的黄小仙,都是普通的都市白领,是观众在日常生活里就能遇到的那类人。电影本身也只是认真地讲述了一个都市白领的爱情故事,并没有试图灌输任何“大道理”给观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名字听上去很宏大,乍一看以为是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其实该片只是对90年代大学校园爱情的一次怀旧;《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主角——“拜金小三”文佳佳,她本身就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该片在细致描摹文佳佳如何追寻到真爱的过程中,还顺便普及当下育龄青年很感兴趣的赴美生子的知识。

  此外,在电影呈现出来的风格方面,“轻电影”不似传统大片的沉重,反而吸取了喜剧片的灵感,靠着轻松讨喜的桥段和细节流露出的温馨温情打动人。正如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所说,“轻电影”既不像大江大河的汹涌澎湃,也没有悬崖瀑布般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却似小河流水哗啦啦流进观众心田,碰撞出了共鸣的火花。

  青春致胜

  除了“以小博大”,“轻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青春无敌”,它的主创团队和主体受众都相对年轻。在这批“轻电影”的导演们在银幕上大显身手之前,中国影坛的主力军依然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他们三人中,年龄最小的冯小刚也已经50多岁了。而这批崛起的“轻电影”导演大多是70后,和张艺谋的前辈比起来绝对是“后生小子”了。执导《失恋33天》的滕华涛和执导《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路都出生于七十年代初;而《致青春》的导演赵薇虽然出道很早,但导演该片时也不过三十五六岁;在出版界成名已久的郭敬明是个80后,他拍摄《小时代》、《小时代2》时只有29岁,电影上映后他才度过了30岁生日。

  或许因为自己也是年轻人的缘故,这批凭借“轻电影”崛起的导演和成名已久的第五代导演比起来更敢于起用新人演员。纵观《致青春》的演员表,赵又廷、韩庚都可以算作资深演员了。事实上,赵又廷、韩庚此前只主演过寥寥几部电影,在电影界也是崭露头角而已。而片中郑微的扮演者杨子姗,扮演朱小北的刘雅瑟、扮演阮莞的江疏影都是不折不扣的新人。在起用新人方面,作家出身的郭敬明比演员转行做导演的赵薇胆子更大:郭采洁、凤小岳、谢依霖、陈学冬、杨幂、郭碧婷……清一色的85后,谢依霖和陈学冬甚至还是90后。这些演员中,只有杨幂、郭采洁算是小有名气,其余最多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有知名度,而一部《小时代》把他们捧成了当红偶像。

  有年轻的主创团队打造的“轻电影”,恰好契合了中国电影主流观影人群的口味。从今年上半年艺恩咨询的一次调研显示,中国电影主流观影人群的年龄层在19到35岁之间,平均年龄低于25岁;从收入上看,2000到6000元的中等收入者占到58.7%;从地域上来看,生活在大都市的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应该是电影的主要消费者。

  莫让捧杀重摔轻电影

《失恋33天》《失恋33天》
《小时代》《小时代》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接地气也好,精准定位观众也罢,“轻电影”的异军突起自然有其成功之道。但在“一枝独秀”的表面繁荣之下,“轻电影”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在2013中国电影学术年会上,众多与会专家讨论了轻电影的成功之道,也分析了轻电影存在的隐忧。

  ●轻电影的成功之道 

  温和处理现实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副教授张斌宁就指出,随着“轻电影”而涌现出来的一批新生代导演,他们不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纠结于电影的艺术性,而是更关注作品能在现实生活中引发多少共鸣。“理解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不需要很深的文化积淀,也不需要有很深的文化素养,只要你带着日常生活经验去看,就可以非常精准理解到他所传达的意思。他们对电影形式上没有什么追求,只是尽可能娱乐观众。他们更多地把电影当作普通的娱乐形式,而不是艺术品。这并不意味着新生代导演对现实没有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张斌宁认为,新生代导演更接近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对于现实有很深刻的了解,却又更加务实,能够相对温和处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像《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小三’,《泰囧》里面的‘屌丝’,有各种嘲讽的意思在里面。”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汪天云也认为,《失恋33天》以来一众“轻电影”取得的成功,都要归功于两点,一是年轻的创作者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二是他们受过良好的叙事训练。

  精准定位观众

  “轻电影”的导演,对自己的作品的观众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的甚至达到了精准的程度。据《小时代》的出品方之一、大盛国际传媒的总裁安晓芬透露,当初《小时代》的成片刚出来,片方的人就意识到这部电影与常规的电影有很大的区别。“它特别注重画面,特别注重美术,还有音乐,音乐气氛的烘托,它的叙事不是很有张力或者冲突……”于是,安晓芬专门找郭敬明进行过沟通,结果发现郭敬明对这些缺点了然于胸,并且是出于对受众群的深刻了解才这样做的。“郭敬明当时就说,他非常知道他的粉丝要什么。粉丝可能不会太注重故事情节,因为他们对那本书已经烂熟于心,他们想看到的是书里人物在大银幕上的重现,他只要把粉丝心目中的想象展现在大银幕上,就一定会赢得粉丝的喜欢。”其实,《小时代》上映前,制片方就预料到上映以后会遭遇一些批评,但郭敬明并不在意这些。安晓芬说:“他当时跟我们讲:‘如果是要拍一部常规电影,你们就不用请我来了,你们就找一个常规的导演就可以了。电影谁说不能创新?谁说不能这样的叙事?我知道我的粉丝喜欢什么。’”

  敢做梦敢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索亚斌认为,“轻电影”是敢于做梦、敢于表达自我的电影。“我想把轻字换成另一个同音字,氢气的氢,轻电影是氢气球一样的电影,可以像梦想一样飞到天上的电影,或者说轻电影是做梦的电影。”在索亚斌看来,《小时代》就是氢气球式做梦的电影。他做了一个比喻——“如果一般的电影是白日梦的话,中国电影基本上是睁着眼睛做梦。”因为以往通过电影透射观众的欲望与梦想的方式非常保守,而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仍要接受某些现实中的规则制约,电影的内容往往是现实中某种困境的折射,梦想很卑微。“用《盗梦空间》来讲,做梦还不玩个大的,我们在做梦里好像也不敢玩大的。《小时代》等影片相较于传统的电影更敢于表达、更敢做梦。《小时代》里就以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衣食住行以及有什么样的消费,来决定这个人的爱好追求。导演本人在生活中也一直是这么标榜的。他所迎合观众的点可能不是很多观众生活的真实,而是他们梦想的真实。观众其实就喜欢过这样的生活,但以往不太好意思显露出来,现在理直气壮承认这一点。因此《小时代》在年轻人里会有这么热烈的呼应。”

  ●电影不能承受之轻

  轻电影要有重营销

  “轻电影”的成功显而易见,轻电影在营销发行上所付出的努力却少有人知。资深发行专家、国盛影业总经理高军在学术年会上指出,轻电影在内容上比较接地气,在制作上是中小成本,因此票房压力相对要轻一些,但这样的片子想要取得好的票房成绩,往往需要在营销发行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轻电影要有重营销。如果很轻的制作加上特别轻的运作,它的收益也会特别轻。前年我们发行《观音山》,那部片子制作总成本只有1000万,但宣发费用花了1200万。”此外,高军也强调,轻电影更需要发行技巧。《小时代》、《致青春》一上映就很受欢迎,首日排片量高达30%,但毕竟是依靠导演固有的号召力。而对更多不具备这一优势的轻电影来说,盲目追求首日排片量并不可取。“首日排片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数据,但不是唯一的。影院给影片排片的原则只有一个:‘嫌贫爱富’。谁的上座率高,即便首日排片不高,第二天马上就上来,第一天的排片量再高,上座率低,单场收入低很快就拿下来。举个例子,万达影业在七夕节上了一部《Hold住爱》,第一天排片量特别高,票房占到全国票房的65%,第二天就全面减场了。”高军建议,轻电影一开始可以争取8%-10%的排片量,如果上座率高,第二天的排片量会上涨的。

  跟风投机似飞蛾扑火

  中国电影一直都有跟风的传统,“轻电影”的成功,顺理成章地引发了一轮跟风热潮。当年《失恋33天》在“光棍节”上映成为黑马,此后总有模仿之作在11月上旬上映,希望复制《失恋33天》的成功。据院线的不完全统计,今年11月8日这天将有12部电影上映。其中有一部好莱坞的大制作、与美国本土同步上映的《雷神2》,其他11部全是中小投资的“轻电影”。在高军看来,这样的档期跟风,跟“飞蛾扑火”没什么差别。“现在大家都只看到‘轻电影’的成功,而我在市场上见到了太多‘轻电影’的一触即溃。就拿11月8日上映的这些轻电影来说吧,在这样一个拥挤程度超过贺岁档的时间段里,我觉得至少一半,甚至一多半的轻电影都将沦为档期的炮灰。”不仅档期跟风不可取,题材投机也不可取。很多制片方看到轻电影热卖,于是就想投机拍部轻电影来个以小博大。“轻电影有其市场存在价值,但如果大家一窝蜂都去拍轻电影,那这个行业一定会出大问题。”

  要扶植不要捧杀

  在北京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天强看来,“轻电影”现在被捧得太高了,这对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以及电影行业本身都不是好事。潘天强认为,业界应该对借着“轻电影”起来的这批年轻导演多鼓励多扶植,而不是把他们捧杀。“这些影片虽然有些有很好的票房,但原因有很多种。我们目前在整个气氛的营造上搞得太过火了,好像一下子把这些年轻导演当成了乱世英雄了。事实上他们大部分都是刚拍了处女作,交了第一篇作业,里面肯定有很多问题。现在业界过分地吹捧,对他们其实没什么好处,很容易把他们捧杀。”潘天强也指出,现在年轻的导演面临市场的残酷竞争,压力很大,能脱颖而出很不容易。正因为如此,业界应该认真地对待他们取得的成绩,该鼓励的鼓励,该批评就批评,该扶植就扶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