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非虚构”实录不断变化的时代

——访《控制自然》作者约翰·麦克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30日11: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蒋肖斌

  国内读者对约翰·麦克菲可能并不熟悉,这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以撰写“非虚构”作品而闻名,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课程,影响了几代新闻人,其中包括不久前以《江城》、《寻路中国》等书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何伟(原名彼得·海勒斯)。

  约翰·麦克菲的《控制自然》1989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直到2013年才有了中译本。然而这本书到今天仍未过时。书中有一章描写了新奥尔良——这个地区有大半在海平面以下,依赖防洪工程得以幸存。约翰·麦克菲在书中写道:科学家们警告将有一场大灾难。暴风雨最终会摧毁堤坝,横扫新奥尔良。这个预言不幸在2005年因为卡特里娜飓风而成真。那场灾难后,很多人提到了《控制自然》这本书。

  人与自然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麦克菲向记者解释书名的由来:“之所以选择《控制自然》作为书名,是因为它有模棱两可的两个意思:一是自然可以被控制;另一个则意味着,是自然在控制着一切。”书的封面上写着:“抢夺?改造?征服利用?还是控制?当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没有那么简单。”

  《控制自然》由3个故事组成,分别讲述了泥石流、洪水和火山喷发3种自然灾难。它讲述道:灾难其实是针对人类提出的概念,对自然而言,河流要改道、山体要滑坡、天要下雨,这多么正常。只是,偏偏泥石流冲到了好莱坞脚下、飓风可以席卷纽约城、而东京时刻担心着地震威胁,人类就不得不与自然进行斗争。

  书中写道,在洛杉矶,人们挖掘了巨大的沉砂池,使泥石流来袭时能够流入预设的空间,不致蔓延到其他地区;在密西西比河,人们筑起大坝抵抗洪水,使河流不会任意改道;在冰岛,人们用巨大的水管引入爆发的岩浆,让它冷却下来。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这些强硬措施的确切实有效,但这3个故事的最终结局,人类都不是赢家。

  何伟在中译本的序言中写道:“我意识到中国面临的自然挑战与美国相似……约翰·麦克菲细致地描述了人与自然发生冲突的情形,中国读者也许会像美国读者一样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自然灾难中人类社会的整体行动

  “自然灾难所涉及的,远远不止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的是人类社会在灾难中的整体行动。”这是《控制自然》中除了描写自然灾难的前因后果之外,所最多着墨的主题。

  约翰·麦克菲说:“人们觉得自然灾害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安身之所,至少在有生之年不会。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很多戏剧性事件。”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在书中给出这样一组数据:“教育部从2006年规定,中小学、幼儿园每个学期要针对洪水、地震、火灾进行一次演练,但2007年只有70多个学校进行过一两次,只占60多万所学校的万分之一。汶川地震后,全国有17755所学校进行防灾演练,2008年全国学校地震演练次数是2007年的254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李泽椿在《控制自然》书末《我们所处的现实》一文中写道:“在现今的生活环境中,自然灾害风险总是存在的,但很多时候人们选择性遗忘,忽略了这些风险,特别是在地质灾害、洪水高风险区。现代科技尚不能完全掌握复杂的规律或人为地阻止灾害,但是可以通过科学深入的灾害研究,找到其演变规律,作出一定的预报与预警。政府加强防御措施和组织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非虚构”实录不断变化的时代

  约翰·麦克菲的书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说,完全可以与新闻媲美——脚踏实地的采访、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丝不苟的调研。这位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作者,也许认为文学具有更高的标准。麦克菲告诉记者,每一篇文章从采访、研究到写作,都需要花5个月的时间,写作本身花的时间是前期准备的10倍。

  麦克菲经常告诉他的学生,非虚构写作就像做饭一样,你去商店买一大堆原料,把它们带回家,放在厨房的柜台上。“如果原料是红辣椒——那它就不是西红柿。你要做的就是用现有的原料把饭做好。”

  美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出现了“非虚构”的概念。何伟发现,现在中国人也开始关注非虚构作品——如屡屡获奖的梁鸿的“梁庄”系列。他说:“非虚构写作者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不断变化的国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