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电视剧《陈云》:领袖人物传记剧的创新叙事(高小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9日21:43 来源:高小立

  从电视剧《长征》到《井冈山》《红色摇篮》,再到《陈云》,导演金韬一直钟情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并在已形成的艺术风格基础上不断创新,央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陈云》,就是金韬导演对领袖人物传记电视剧创作的一次突破,可以说,金韬为领袖人物传记剧创立了一种新的电视剧叙事艺术形式,笔者将这部电视作品命名为“电视记录剧”。该剧完全以真实的人物、年代、事件,类纪录片似的叙事手法再现了陈云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代革命伟人的历史足迹。该剧基本没有虚构的情节与人物,电视剧《陈云》的这种创新叙事方式比较适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尤其是对领袖人物、国家领导人的重大叙事。

  在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最常见的叙事是历史真实人物与虚构历史人物的结合,这种虚实结合符合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理念,这是我们多年来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原则。但鉴于领袖人物传记题材创作上的难度,电视剧《陈云》类纪录片似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可取的,该剧既有记录特质的真实——全剧完全按时间顺序、按人物成长轨迹的史实推进,还以大量的画外音交代了历史进程中的大事记,以及中共中央的若干重大决定及政策,这些既强化了传记剧真实的分量,也弥补了陈云同志影像史料的不足,极具文献价值;该剧同时具备了电视剧的艺术特质——可以按剧的要求酣畅淋漓地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使人物上升到一个美学形象。

  一部剧能否成功,关键看人物能否立得住。而人物的塑造离不开这个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具体到陈云这一人物,离不开其超凡的政治智慧、经济才华,离不开其实事求是、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更离不开陈云同志的人格魅力。笔者认为该剧着力从四个方面通过大量的细节展现了陈云同志的魅力。一是陈云同志严谨、缜密的办事风格。例如,陈云在上海做特工期间,顾顺章叛变革命,由于他掌握上海临时中央领导人的大量信息,因此,转移及保护党的领导人成了陈云的工作重点。在极其严峻的困境面前,陈云大胆提出开一个旧家具店,这样,不仅人员往来不会受怀疑,而且通过搬运家具也能夹带革命所需武器及生活物资。陈云的智慧还表现在自己化作账房先生,家具店老板另选他人。于是,通过家具店不仅挣了钱支持了困境中的革命同志,其本身又成为隐蔽革命同志的绝佳场所,可谓一举两得。这个剧情的描写,生动刻画出陈云既有做地下工作者的严谨周密,同时也展示了年轻时的陈云就具有的经济头脑。剧中陈云说自己:我这一辈子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陈云同志就怕给国家给人民造成损失的谨小慎微;二是在性格塑造上,剧中的陈云说的是南方腔的普通话,语言的定位既吻合了出生于上海的陈云,也刻画了陈云同志温和、随和的性格。当年于若木喜欢上陈云除了钟情于陈云的政治才华,就是看中了陈云温和的性格;三是刻画了陈云同志工作上勇挑重担的革命责任。数了一下,从陈云担任青浦县委书记开始到最后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为止,他一共担任过近20个职务,无论在上海干特工面临着随时被叛徒告密的危险,还是四保临江后接管饱受战争摧残的沈阳后所进行的细碎、复杂的的艰苦工作,还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面对新中国财经上只打零分的巨大压力,可以说,陈云那里艰苦到哪里,党需要干啥就干啥。陈云从不讲条件,干革命义无反顾,陈云正是有着这份对党和革命事业负责的态度,即便在苏联与斯大林会面时,也能义正言辞地的指出共产国际派来不懂军事、不顾国情的军事指挥李德所犯下的军事指挥错误以及给我军带来的巨大损失。其坚挺的中国共产党人脊梁以及优秀的外交能力促使斯大林答应给予我军三个军的装备;四是陈云同志求真务实的作风。陈云的一生都在践行他“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原则。同时陈云酷爱苏州评弹的生活兴趣贯穿了全剧。

  陈云无论是在上海与周恩来共同负责特工工作,还是在遵义会议后负责中央组织部工作,亦或是四保临江、接收沈阳,乃至后来一直负责经济工作。我们看到,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在任何复杂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坚守信仰。年轻时候的陈云,是在上海商务印刷馆每月十几块大洋的高级职员,对于一个穷苦孩子来说,如果没有抱定革命的思想与决心,是不可能舍弃这样的优越生活的。正如他在延安讲课时说的那句“我干革命,是抱着干到翘辫子的”。作为伟人同时要具备非凡的胆识与智慧,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从该剧得出,共产党人打天下,不仅仅是有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领导共产党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还有像陈云这样一批有着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卓越才能的领导集体,才能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伟人塑造上,笔者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造神,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为突出,毋庸多说。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抛开重大历史事件,在将神还原为人的过程中,不去挖掘伟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与内涵,却过多描写与普通人雷同化的儿女情长。所谓时势造英雄,我们在刻画伟人时,无法绕过伟人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同时,也必须刻画出伟人身上过人的智慧。在这点上,该剧描写了大时代,大背景。也紧扣主体,抛弃细枝末节,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刻画伟人的形象,使得陈云的形象立体丰满。

  作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该剧同样存在了不足。一是在交代青年时代陈云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时,不够深入,仅仅是描写其阅读了几份报纸与同事交谈提到共产主义优于三民主义,镜头一转就加入共产党了,缺乏结合时代背景的思想与心理支持。其二,在描写王明为共产国际中国领导人时,剧中出现的上海临时中央、苏区中央、共产国际,对于电视机前未必有很深党史知识的年轻观众来说,有些陌生,应该更清晰地交代一下这段党史。最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长期为中国执政党,是与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分不开的,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就是最好的诠释,而陈云作为中国第一、二代领导集体成员,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该剧能将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中所遇到的意见阻力有所表现,更能体现陈云的远见卓识与领导魄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