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回民秧歌:老树新花别样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8日11:42 来源:中新网

  “南顿集靠沙河,男女老少跳秧歌。”南顿镇,旧称南顿集,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南顿“回民秧歌”是为一种民间集体演唱的方式,常年活跃于城乡的春节、开斋节或各种大型集会活动中,助兴表演,既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推动了回汉民族团结融合。

  源远流长

  南顿故城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是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回民秧歌”的由来亦源远流长。据“回民秧歌”舞蹈组织者马义民介绍,相传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一代烽火狼烟,唐朝大将郭子仪临危受命,带领三千回兵平息战乱,驻扎南顿。为安定军心,组织士兵跳舞娱乐,便在练兵场上燃起一团团篝火,火光燃起兵士们的快乐,促使大家纷纷拿起茶壶、盘子敲打跳唱,后来逐步换成鼓、锣乐器,经长期演变就形成了现在的“回民秧歌”。

  传承发展

  传统的“回民秧歌”有11人参加表演。一男子领舞,左手拿一串铃,右手持伞灯;一男子扮演盲人,拄一拐棍(丑角);一人扮演背包袱的(丑角);其余4男4女(女的由男子扮演),男角挎腰鼓,女角持二锣。常用的步法有“行进步”、“小碎步”、“十字步”,形式活泼。演唱内容包括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及传统戏曲小段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有《十二个月》、《织手巾》、《送饭》、《偷瓜》、《王林休妻》等。“回民秧歌”的领舞人是世袭传授,老师就是父辈,比较恪守传统,虽然传承多代,但还能基本保持原貌。

  据“回民秧歌”第11代传人李宗峰介绍,按每代30年算起,该舞蹈的产生和流传足有300年的历史。时代赋予“回民秧歌”以新的内容和形式。谈起“回民秧歌”的改编,李宗峰激动地说:“现在的表演有26人,队列更整齐,路子更新颖,分‘三个层次’,分别是领舞人相约清真寺换水,表示清真圣洁;领全队出场,领舞人检阅阵容和三进三出。该舞包含三重理念,充分表现回族人民热爱生活、幽默乐观、信仰纯真的态度,再现回汉人民团结和睦、亲如一家的理念,观后一定回味无穷。”看那手舞足蹈的样子,完全不像一个农民,倒更像是一个纯粹的舞者。

  现代“回民秧歌”历经百年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人们利用这一文艺形式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宣传党的好政策,歌颂美好新生活。

  硕果累累

  南顿“回民秧歌”,是河南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在参加各种文艺大赛中亦是收获颇丰。1984年,在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和搜集整理奖;1986年,在全国第六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荣获丰收奖;1995年,在云南省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金马奖;早在2007年,南顿“回民秧歌”已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2013年多次参加我市文化艺术节音舞赛均获特等奖。

  如今,改编后的南顿“回民秧歌”,内容更加丰富而诙谐,唱腔更加温文圆润。随着时代发展,这块文化瑰宝必会继续经久不息地发展与传承,这一老树新花必会绽放得分外美、别样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