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少数民族电影工程需“众人拾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5日16:59 来源:文学报 何勇海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日前启动,该工程希望推动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为每一个少数民族拍摄至少一部电影,据悉,目前中国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题材的电影。如今推出了几部已列入规划的电影,包括蒙古族题材影片 《德吉德》、《马头琴传奇》,侗族题材影片《侗族大歌》,反映满族文化名人的《启功》等。

  在老一辈人记忆中,《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 等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曾经脍炙人口,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可是,在国内电影市场日益壮大的今天,少数民族电影数量确实不多,广为人知的经典之作更是极度匮乏。

  少数民族电影日渐淡出观众视野,让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断代之虞,一个民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像记忆,如果不加重视和抢救,将面临灭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悠久灿烂,交融互补,形成了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电影的匮乏,会伤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少数民族有着无比丰厚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这就为发展少数民族电影提供了丰厚的养分,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为我国电影市场增添一道异彩纷呈、波澜壮阔的风景,问题的关键是,众人怎样来“拾柴”?

  政府的扶持不可少。比如建立少数民族电影拍摄、发行、放映各环节的专项资金,给予少数民族电影融资、贷款扶持,搭建社会融资平台等等。

  民族电影创作者自身也要“雄起”,光靠政府扶持显然不够,还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去掉模式化、类型化与程式化,不必局限于小众的艺术电影,同样要在商业价值上追求突破,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相互交融,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换言之,在运作上要有商业化运作机制,在作品上要与市场及年轻的消费群体接轨,找到民族电影和艺术、商业的结合之道,而不是故步自封。

  各大院线也应该对少数民族电影“扶上马,送一程”,使更多少数民族电影能进入放映市场,而不是夭折于“最后一公里”,哪怕为少数民族电影开展公益展映,也是院线尽一尽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社会公众与媒体,还应该对挖掘民族历史、探究民族命运的少数民族电影鼓与呼。少数民族电影是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每个人尤其是文化工作者应为此做点什么。在众人“拾柴”之下,相信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电影成为我们难忘的电影记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