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白烨:做文学与时俱进的见证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5日12:49 来源: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白烨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59.00元 《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白烨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59.00元

  有评论称白烨为“80后的文学保姆”。的确,白烨诸多评论文章中,不乏有80后作家;在他主编的图书中,更有不少80后的优秀之作;在各种论坛或作品研讨会上,也常见他条分缕析力荐某部作品;而不同场合的遇见,他也会热情地向媒体或作家朋友推荐关注80后作家。

  作为当代文学研究会的会长,为什么如此“钟情”80后作家?白烨的解释很简单:80后作家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所显示出文学上的成就以及聚集起的力量已不可忽视;这些年轻人,他们热爱文学,但不像我们当年爱得那么纯粹,一旦有比文学更多的诱惑,他们很有可能放弃文学。这个时候,给他们一些有益的引导和建议,有可能帮助他们在文学道路上坚持下去。我当年写文章的时候,也曾经找过一些老评论家,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现在我已经“混”到当年我寻求帮助的评论家的位置,感恩的同时,我还应该去帮助那些像当年的我一样的作者。无非就是辛苦一些,多看点书,多写些文章,很有可能就改变他们的命运。

  白烨的帮助,可不仅仅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去看、去写。出版人兴安带来80后女作家鲍尔吉·金娜的一部作品,白烨看后觉得金娜的作品语言灵动,叙事成熟,很有文学上的潜力,慨然应允作序。后来金娜的作品在北京召开研讨会,邀请白烨参加,他又欣然前往。去了以后才知道,事先邀请过几位评论家,别人都没答应,就他应了。他说,自己的出场,不是作秀,而是对作品有切实的体会和感悟,确实有话要说。

  这还只是开头。半年之后,白烨在和平里街头正走着,突然听身旁有人喊:“白老师!”回身四顾,竟然是鲍尔吉·金娜。一问,才知道金娜辞职了,但是还没想好去哪里工作,先租了房子写小说。白烨建议她先加入作协,争取在作协寻求一些帮助。在他的推荐下,鲍尔吉·金娜顺利加入北京作协。次年,北京作协推荐80后作家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进行三个月的培训,为鲍尔吉·金娜走上文学之路可谓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还有一位沈阳的80后女作家沈诗琪,当模特半途而废,后来去酒吧做陪酒女郎。写了一部书交给博集天卷图书公司。图书公司请来白烨判断此书的价值,白烨看后觉得她的作品很有独特之处,作序《北京的朝酒晚舞》,图书顺利出版后,沈诗琪的父亲看到白烨作序,大吃一惊。他和女儿的关系向来紧张,偶尔打电话,问沈诗琪做什么,沈诗琪说:“写小说。”父亲不相信地斥问:“你还写什么小说?”他把小说看得无比神圣,压根不相信当模特的女儿居然会去写书。他先看了白烨的序,再回头看女儿的小说,对女儿刮目相看,当即飞到北京向女儿道歉,从此父女和睦相处。

  会有读者质疑:为什么白烨帮的都是女作家呢?不然。当年,他力荐蒋峰、南派三叔加入作协。可是作协里有一条规定,要求单位推荐。恰恰这两位80后作家都是没有单位的。白烨就建议中国作协放宽条例,后来他们顺利加入作协。而中国作协对80后如此看重,在各项政策上倾斜,也与白烨当年一篇内参被有关领导重点批示不无关系。他在内参里谈到当下文学的三分天下,并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提出建议。很多建议后来被作协采纳,更多的80后作家慨叹写作环境得以改善的时候,大概不明就里,而白烨才是幕后的推手。

  其实,白烨力荐80后作家,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1984年,他评铁凝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而当时的铁凝当时就是80后女作家。2010年11月,白烨当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同时,作为《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中国文坛纪事》的主编,十余年来参与并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变化与成长,对于新世纪文学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可塑性,他有怎样的见解和评判?近日,本报记者专访白烨。

  读书报:《文学蓝皮书》自2003年出版,已经走过十年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学十年进程,在编著过程中,您是如何梳理其发展和变化的?

  白烨:《文学蓝皮书》2002年以“中国文情报告”的题目在社科院作为重点项目立项,2003年正式出版,于今已整整十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一直跟政治、经济、文化等总和构成的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异密切相关。文学的问题,必须放置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大环境中去考量和观察,才能确知其演进的走向及其背后的动因。在每年的《文学蓝皮书》里,都有一个我执笔撰写的“总报告”。在这个“总报告”里,我会就当年文学的发展状况在宏观层面上的倾向与问题等,作一个大致的梳理与概要地论析。10年来的文学发展,这个“总报告”连缀起来,就可勾勒出一个基本的走势与轮廓。

  读书报:《中国文坛纪事》从1999年出版,在文学界已有广泛认可和影响。今年最新出版的《文坛纪事》,着力点在哪些方面?

  白烨:《中国文坛纪事》属于年选类图书,当时的考虑是,每年都有出自不同人主编、不同出版社出版的许多作品类的选本,但文坛的发展变化已经越来越泛化和分化,每年都有很多重要的文学探讨,文学论争,文学官司,还有一些焦点话题与热点现象,这些并非作品创作的现象,虽然都在创作之外,又在文坛之内,应该有一个时文选编图书,以更为全面而鲜活地反映文学的年度演变情形。基于这种想法,从1999年开始选编《中国文坛纪事》。“文坛纪事”因要从全年的各类文章中选文,这就要求从年初到年末,既要密切跟踪文坛动向,又要不断进行梳理与淘选,找出更有代表性的反映年度特点的研讨与论争,现象与声音,焦点与重点,等等。这本书中也有一些需要编纂与撰写的文字,如“年度文坛大事记”、“年度逝世文学家”等。这两个资料性的年度资讯,是这本书所特有的,这些都需要用心用意而为。

  今年编《中国文坛纪事》,已经有一些焦点性现象的梳理与意向性的重点,莫言获奖引起的中国经验的探讨,青春文学新变与青年作家的成长,阅读的持续变化与分化带来的相关问题,等等,可能都会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反映。

  读书报:您认为青年创作面临怎样的问题?

  白烨:基于我多年的观察所得,我觉得以“80后”为主的青年作家群,和别的代际作家区别较大,问题也较多,需要在相互走近和彼此互动中,增进理解和相互影响。还有,“80后”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日趋丰繁复杂甚至暧昧难辨,而他们所具有的经验与能力,在应对这种复杂与暧昧时,常常显得简单和稚嫩,这使他们的成长,不仅不很顺遂,反而更添困惑,更具难度。作为他们的文学长辈,我们有责任以我们的方式和能力,去帮助他们,以使他们减少迷茫,添加清醒,增强自信。近年以来 “80后”虽然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从文学领域来看,因为他们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平台,存身于图书市场,仍与主流文学或传统文坛有所分离,甚至不在主流文学批评的视野之内。“80后”与传统型文坛之间,需要有评介与批评的“中介”与“中转”,起到沟通联系,传布信息的作用,以使“80后”了解和走近传统文坛,传统文坛认识和吸纳“80后”。

  我在与“80后”的接触中,受过许多累。包括顶撞、误解等等,但也受过许多惠,如撞击、启迪等。我觉得就是本着文学前辈与人生长辈的责任,说该说的话,办该办的事。至于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可先不去管它。我相信,只要降低姿态,平等对话,相互之间还是可以相互走近,彼此理解,并发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读书报: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评论风格?觉得对自己评论形成干扰的因素有哪些?

  白烨:我的文学评论,自我检省起来,觉得数量不少,成绩平平,风格也并不怎么鲜明,在作家作品评论方面,我信奉鲁迅所说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批评精神。这句话在现在能够做到的,只是“好处说好”了。这跟自己的相对温和的批评习惯有关,也跟批评领域已经形成的风习有关,还跟整体的文化氛围有关。

  我觉得我这些年的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在文学现状研究和年度文情考察上,初步形成了一些特点,这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对一些倾向性问题的梳理与把握,以及对新的文学群体、新的文学现象的关注与捕捉,等等。

  总体来看,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里,仍然很难做到“实话实说”,这是文学批评中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的造成,也不是单方面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