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视野宏阔 把握规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5日10:15 来源: 秦鹏举

  黎跃进《东方文学史论》作为大型学术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的一种,于2012年5月由昆仑出版社出版。该著史实叙述详尽,资料丰富,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努力把握东方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该著既有宏观整体思维,又有散点透视。“绪论”部分从宏观思维观照东方文化与文学,而后把东方文学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古代、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具体地加以阐述。在专章评述的东方具有代表性民族的文学发展状况时,就是一种微观视角。但在宏观的概括中又有具体入微的评判分析,在点的视线内又有整体与部分的联动,点线面三位一体,构成一个东方文学整体架构,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整体观感。

  “综论与比较研究”一章,将东方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分析编入各国别文学之中进行介绍,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对几大文化圈的文化与文学发展进行了专门论述,如古代的西亚、东南亚以及现代的黑非洲。尤其是对现代黑非洲文学,作者结合自身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示了现代黑非洲文学的魅力。还有对东方古代的流散文学,中、日之间的小说对比,中、印之间的诗歌比较,对印度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普列姆昌德在中国的传播,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显示了作者在这一领域长久以来的不懈耕耘与探索,读来感觉厚重、客观、详实。

  作者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以生产方式的变革影响社会的演进和变革的观点,用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土地公有制和农村公社的普遍存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以及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共同体的长期延续)理论分析东方社会和文化。亚细亚生产方式使东方社会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共通性。但同时,思维的发展又不完全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是呈现曲折多变的特点。因而东方各国的文化艺术水平并不都是平行发展的,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其成就有高有低,呈现灿烂多彩的局面。该著以科学、求实的历史观来分析问题,同时又遵循文学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来把握文学现象。比如上古的诗歌成就最突出,而戏剧发展不充分;中古的诗歌和小说发展突出,近代的东西文化的剧烈冲突,现代的民族主义文学,当代的后殖民主义文学诸多问题的分析,都体现了这一点。

  该著大量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东、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比较中深化对东方文学本质的认识,在东方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各自民族文学的理解。如对中古东方社会的阐述中,就东、西之间进行横向的比照,加深了对东方社会发展特征的认识。对东方文化圈如中古三大文化圈的形成进行了相互比照,同时也对各个民族内部的历史纵向发展特点都加以了比较,这就很好地突出了东方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特点。

  该著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东方民族文学发展艰难历程的独特认识。东方社会自近代以来,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三重压迫,他们承担着反帝、反殖、反封的艰巨任务和重建民族文学、重拾民族自信心的重任。但东方民族面临着“民族化与世界化”、“启蒙与救亡”的各种矛盾与困惑。他们在情感上皈依民族传统,但理性判断上又不得不选择西方文明。就是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东方民族文学在艰难地行进着。因此,体现在他们的文学风格中是一种“悲愤与躁动”。

  作者站在东方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对非洲文学的代表尼日利亚的阿契贝、索因卡和南非的戈迪默、库切作了详细的解读,既展现了非洲文学发展的实际状况,同时也表现了东方文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作者还在后殖民主义文学、东方古代流散文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既关注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也选取不被关注或易受到忽视的作家,如印度的钱达尔、安纳德,阿拉伯的陶菲格·哈基姆,伊朗的赫达雅特等。作者突破了以往的阶级分析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审美分析,如对多情郎豆扇陀的探讨,对苦命才女紫式部心灵世界的探索等等。

  总之,《东方文学史论》将文化批评与审美分析相结合,点面结合、史论结合,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以民族文学为本位,站在东方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分析、总结了东方文学与文化的整体发展特征与规律,确实是东方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部视野宏阔的论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