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新收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5日10: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孙建国

  温潘亚的《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人民出版社出版)令人耳目一新。该著把文学文本、作家与读者和一切人的心灵、宏观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文学氛围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以“文学史学就是对文学史实践的总结、研究和建构”为总纲,对各种文学史研究方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合乎逻辑、规范的文学史研究理论。整部著作结构完整、体系严密,具有许多理论创建和睿智发现。

  文学史元理论有所发现

  温潘亚认为,相对文学作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家创作思想、动机、技能、特点等解读,剖析创作过程,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解释其中意义,告诉读者作品的形成过程,解读方式,揭示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尤其是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具有后置特性,具有元话语性质。对于文学史作品,文学史理论通过对文学史家创作思想、动机、技能、特点等解读,剖析文学史作品的写作过程,通过对史学作品的解读,解释其中的意义,因此,文学史学对史学作品具有后置特性,是文学史的元话语。文学史学首要任务就是给文学史、文学史学加以界定,告诉读者文学史、文学史学是什么。这是颇有见地的。

  在《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中,温潘亚把文学史明确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客观存在的文学发展过程,由作者的创作、作品的流传、读者的阅读等构成,是文学史认识的起点和历史叙事的基本材料。二是以文学发展的客观过程为基础撰写出来的各种文学史。三是关于文学史的理论构架、观念、体系等。三个层次可以分别称为文学实践史,文学史实践和文学史理论。其中文学实践史是文学史本体,是另两个层次的基础;文学史理论是文学实践史发展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文学实践史是在文学史理论指导下研究分析与描述文学实践史的过程。而 “文学史学就是对文学史实践的总结、研究和建构”的结论。该著把对“文学史”的厘清与界定作为起点,依次展开理论体系构架,逻辑清晰、严谨。

  文学史观有所突破

  温潘亚《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确立了“在诗学视野中的重构”文学史,努力“建构一种多元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外在批评,也应贯彻审美的批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内外并重”。因为“外在的批评能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和更为宏观的背景上来评价作品,而任何创作又离不开审美观照。”这种文学观与研究方式克服了内外分割造成的伤害,作品对于这种观点还作了深入剖析与探讨。

  温潘亚认为,文学史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精神、情感、语言等关系问题,即文学观;二是历史观,即文学是线性的,还是间断的,还是在当下视野中的历史重建。这样就把文学史观建立在对“文学本质”全面而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之上。温潘亚清楚地认识到,文学史研究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要关注政治、经济、民俗、地理、生活方式,而且要联系思想史、经济史、艺术史、宗教史,参照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在此基础上,揭示民族性格,探索文学的民族传统的产生、发展以及各阶段的特征,寻找文学发展规律。

  文学史教学有所创新

  温潘亚分析到,改革开放以后,文学史研究与教学获得新生,初步形成对文学世界的总体与个体、宏观与微观相互融合的自觉把握,力图揭示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种族、作家、读者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文学,形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文学地图。文学史教育要对西方各种文艺思想与研究方式积极吸纳。在中西文学比较中,使中国文学显现自身的特质,同时为学者与学生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温潘亚指出,当下的中国文学应当是包括“新文学”、通俗文学、文人文学、民间文学、汉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有机整体,空间上应当包含大陆、港、澳、台以及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在文学史的研究与教学上要打破意识形态藩篱,对文学史评判要统一标准。为此,温潘亚认为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矛盾:一是教学内容的求稳定性与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二是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三是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现代化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一是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教书育人。二是尊重文学特性,加强文学审美的和历史的批评。三是适应社会发展,更新价值观。四是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观念。这些观点颇有新意,对当前高校文学教育的创新也有参考价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