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古老徽剧新创造(李泰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5日09:25 来源:人民日报 李泰山

  徽剧《惊魂记》改编自莎剧《麦克白》,它坚守传统,为古老的徽剧注入了青春活力,同时也为中国戏曲舞台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徽剧是从底蕴深厚的徽文化沃土中生长的戏曲剧种,自明代万历年间形成“徽池雅调”之后,其400年的风雨历程,孕育出徽剧独特的艺术风范,折射出徽班的千古风流。自200年前“四大徽班”进京后,徽班从“昆、弋”交融到“徽、汉”合流,孕育诞生了后来被喻为国粹的京剧艺术。近百年来,徽剧虽历经沧桑,几度沉沦,但是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并重的徽剧艺术,犹如一支“高台红烛”,生生不息。

  1990年,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盛会中,徽剧展演的四出优秀传统戏《水淹七军》、《贵妃醉酒》、《哭剑饮恨》、《临江会》,依托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和敢于超越经典的精神,尽展时代风华,令人耳目一新,并应邀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起舞旖旎,声名远播。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徽剧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再度受到冲击,生存状况举步维艰。

  2012年,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以新的文化理念和开放的视野,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经典巨作《麦克白》,移植改编为中国化徽剧版《惊魂记》,从而使徽剧在尝试“跨文化”戏剧创作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也圆了几代徽剧人始终萦绕于心的艺术梦想。徽剧《惊魂记》编剧、导演、灯光、舞美、唱腔、音乐及人物表演等方面,都展示出原著的思想精髓,体现了徽剧独特的艺术风范。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看过演出后评价说:“《惊魂记》的演出大气厚重,令人震撼!用中国民族的传统手法演绎西方文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惊魂记》从徽剧坚守传统里面,走出了创新理念,并关注着当代新剧目的创作方法和传统剧目的走向。其示范意义,不仅为古老的徽剧注入了青春活力,同时也为中国戏曲舞台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徽剧改编莎士比亚名著的成功经验,首先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就创作观念层面而言,含新视角、新把握、新发现、新开掘;就艺术层面而言,融新结构、新手法、新展示、新意境。其一,《惊魂记》在剧本立意、思想内涵、剧情结构和主要人物等方面,保存了原著的基因和特质,深刻反映了人的命运、志向、野心、人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观照了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其二,在表现形式上,坚持民族化的艺术道路,充分运用了中国戏曲虚拟、写意、夸张、浪漫的传统手法和徽剧唱、念、做、打、舞等各种有效的艺术手段来演绎故事,塑造人物。尤其是“大喊大叫、大蹦大跳、大红大绿、大鼓大号”的表演风格,彰显出徽剧不可替代的传统性与独特性。其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善融众艺,为我所用。例如剧中的“变脸”是川剧的特技表演,而在徽剧《惊魂记》里,“变脸”则恰到好处地成为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元素,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达到了观赏性与技艺性的和谐统一。其四,导演在全剧总体把握上,历史背景突出,矛盾冲突强烈,节奏处理严谨凝练,人物形象饱满鲜明。既巧妙地将民族特色、剧种特色、地域特色融为一体,又不失当代时尚、唯美、绚丽的审美情怀。

  今年由徽商传媒和安徽省徽京剧院携手合作,隆重推出“重走徽班路,徽剧徽商梦”大型巡演活动,《惊魂记》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载体,沿着徽班当年进京的足迹,于8月31日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观众为徽剧粗犷豪放、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感叹不已。演出后很多专家、学者和观众纷纷表示:徽剧《惊魂记》满台生辉、令人感动,希望徽剧继续发扬当年徽班精神,为祖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架起一道历久弥新的桥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