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泰州研讨“里下河式的文学书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4日11:52 来源:文学报 何晶

  本报泰州讯 检索1949年后在文学史上仍占据一席之地的文学流派,无疑仅有“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两者。20世纪80年代后则以文坛地方军的命名取代了流派的概念,诸如“文坛陕军”、“文坛湘军”的叫法为人们所熟悉。然而作为作家人数和创作实绩都非常突出的江苏作家,却从未以“文坛苏军”称号文坛。而今,生活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的作家们被汇集到一起,被提称为“里下河文学流派”。“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人物有哪些?如何看待这一概念在当下文学版图中的位置?近日“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在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界定,主要以汪曾祺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发端,此后在里下河地区逐渐形成的一批题材、风格、审美属性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文学流派。在这个文学方阵中,汪曾祺、毕飞宇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家。近十年间,里下河地区出版文艺类图书达40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仅兴化市就出版了12种。

  “如果说地域文化或区域文学,里下河文学肯定成立。”在南京大学教授丁帆看来,如果将“里下河文学流派”当作一种地域文学来看待,对里下河文学的推动是有利的,这个文学流派属于乡土文学尤其是水乡文学的范畴。而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何向阳则将其定义为“里下河式的文学书写”,她认为,这种文学书写有三个重要的文学特征:一是自觉求实的人文地理意识,如汪曾祺《大淖记事》开篇就用地理名词,一开头就对文化地理的概念有个定位;二是自然呈现的汉语古典情结,没有欧式长句,对于古语的应用、对于古意的传达表现非常突出;三是自在表达的人文关怀,淡淡的、体贴式的温润关怀,与北方大开大阖的拯救式的书写不同。

  一个文学流派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同,是其能够成立并最终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页的重要标准。评论家汪政阐释了文学流派形成的三种方式:一是志同道合的文人提出文学主张,依托报纸、杂志等平台打出文学旗号;二是文学流派的形成正在发生当中,地域相近、文学取向具有一致性的作家们将自己的文学主张归纳提升,举出流派的旗帜;三是文学流派的事后追认,某一时代或者地域在创作上呈现同一审美倾向的作家们,虽然没有自觉提出文学主张,但也可视为一种文学流派的存在方式。他表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形成正是属于第二种形式,“很多专家执着于第一种文学流派的形成方式,但它并不是流派唯一存在的方式。从文学的多样性来讲,里下河文学无论作为流派,还是作为作家群,作为创作整体现象,其文学意义与文学史价值同样重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福民则认为,文学史对于文学流派的认同,常常依循的是西方学术的方式,而“里下河文学流派”则更有一种自身内部的认同,“在共同的文化积淀中,作家理解世界的方式、生活智慧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与日常生活的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将之抽离,里下河文学就没有根了。里下河文学群落,它的文学内部有着高度认同,是通过气息、经验凝结起来的”,在他看来,“内部的自我认同是最重要的机制”。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有些担忧“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提出会影响已有的文学版图。“从籍贯上看文学归属,是文学版图的重新规划,里下河文学如果建立,现有的文学版图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又有什么样的梳理?”但他也承认,在信息化社会、都市文化的情况下,还提出一个乡土文学流派的概念,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则表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提出,并没有重新分割我国文学版图,“它让我们重新思考里下河作为区域文化怎样影响一大批作家的写作、影响当地文学文化发展的,梳理这一脉络会为我们重新理解作家作品提供方法、拓展视野”。

  而在评论家费振钟看来,如何评定文学流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需有这样一种“里下河文学”。“研究地方文化,对我来说就是关注地方认同,也是在进行地方重构。”他认为,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讨论和思考,可以激励起内部的认同,文学流派的建立也就有了可能。同时,在破碎化、私人化和虚拟化的时代,文学需要通过一种“地方”认知和认同的内合力,获得整体性确认,以对“地方”文学的重新发现施加对中国文学的认知,是一条最切实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