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舞剧《红军花》:15年磨一剑(梁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4日10: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梁 娜

  提起红色题材艺术作品,激烈的战争场景、艰苦的长征历程……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些。然而在“十艺节”文华奖参评剧目中,来自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舞剧《红军花》,让人眼前一亮。该剧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讲述的也不是浴血杀敌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红军女伤病员在特定年代和特殊环境下,饱受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磨难以及她们不屈不挠的斗争。

  灵感源自女战士雕像

  “像养育孩子一样,不断创作,不断改进。”谈及《红军花》的创作经历,国家一级编导、该剧总导演马东风告诉记者。其创作灵感源于1998年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看到一座怀抱婴儿的红军女战士雕像。“当时就被那座雕像深深震撼,我是一个女人,我最能体会雕像的含义。”马东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心情。“我一定要把这座雕像背后的故事搬上舞台。”她说。

  该怎么表现红军女战士雕像的真正含义,该用哪种方式诠释红军精神?为了破解这一系列问题,马东风多次到四川各地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此后10余年间,马东风对自己创作的剧本进行了反复修改和调整。

  直到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东风读到藏族作家章戈·尼玛的纪实文学《通往天国的路》,书中红军女战士真实的经历让她立即想到那座雕像。她随后毅然推翻之前已经修订过数十次的剧本,以此为原型创作了舞剧剧本《红军花》。

  红色题材亦能动人

  “红军也是血肉之躯。他们渴望爱情,有他们的理想,也有他们的青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他们,更能折射出长征精神的伟大。”这是马东风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坚守的准则。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马东风摒弃“贴标签”似的人物塑造方式,通过舞蹈语言细致地刻画人物情感与矛盾冲突,深挖人性的执着、人情的温暖、精神的内涵,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达到较高的审美层次。

  “现在很多红军题材作品过分夸大,感觉很虚。”23岁的四川大学学生李丽颖在看完《红军花》后告诉记者,在看到第二章红军女战士“米儿”中弹滑下山崖,另一位红军女战士“小妹”用尽全身力气去抓“米儿”,却未能抓住的时候,她已泪流满面。

  精雕只为绚丽绽放

  2009年8月,首次亮相的《红军花》赢得各方好评,同年还入围全国“荷花杯”舞剧比赛,并荣获四川省文华剧目奖、编导奖、音乐创作奖和表演奖。但让人意外的是,首演之后的《红军花》却“刻意”隐藏起来,开始“闭关修炼”。2011年,“出关”后的《红军花》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演出,赴北京参加“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2012年,《红军花》获得了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一部优秀的作品始终都是处在不断修改、不断打磨的过程中。”马东风告诉记者,为了参加此次文华奖评选,还专门设计了很多新的、高难度舞蹈动作。“人物情感的刻画,也是我们这次主要的修改和调整的地方。”马东风说。

  当记者问到,假设本届文华奖评选中,《红军花》未能入选。“没关系啊,遗憾可能还是会有的,继续打磨,继续升华嘛。”马东风很淡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