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纯文学的困境与出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3日16:22 来源:天津日报 张连杰

  10月19、20日,由天津市和平区文联承办的第12届中国文学论坛在津举行,京津两地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以及报刊文学编辑就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并热烈地讨论了当下中国文学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就纯文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文学 需思考与沉淀

  当下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繁荣发展时期,参与写作者人数与作品的数量在爆发性地增长,如何让作品与时代相呼应、与大众相共鸣?如何创作出流传后世、令人回味的文学精品,是作家群体与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学者王彬认为,优秀文学作品在立意上应该与时代相呼应,我们的作家应该积极地创作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只有能够传之后世的文学作品,才能称之为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他说,从当下散文创作来看,创作者施展才华的阵地已经从传统报刊扩展到网络,平台越来越大,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成为大量传播散文作品的渠道。散文这种自由的文体越来越吸引作者去尝试,去抒发。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大量作品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读者对有影响力的当代经典作品的饥渴与期待。因此,文学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我们应该梳理、总结。例如,针对当下散文发展的现状,我们一方面应该思考散文到底是什么、能否虚构、是否有弹性等诸多问题,给感性的创作以理性的引导;一方面不断锤炼写作能力,提高作品的技术含量,追求更高的艺术品位。但不能忽视的是,如果我们的创作群体在写作上缺乏思考和沉淀,或者说是内心缺乏一个凝练的主题和更高的思想追求,那么文学创作就难以完成从数量到质量的升华。

  作家、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韩小蕙说,在编辑散文选的时候,投稿量非常大,作者热情相当高。许多作者纸面上表达不了,就到微信、微博去表达。然而,作品不能只求数量,写不好还是不行。不能只用理论来套散文创作,写作时心中要有一团“气”,这就是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把真实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了,可能就是比较好的作品。

  文学 不能远离生活、远离热点

  文学与我们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是我们生活的延展,是我们思考的升华,它将引导我们从庞杂、纷扰而又变化时新的现实生活步入经过思考与梳理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如果离我们的现实太远,把琐碎与无聊当成自由表达,就会被人们疏离,而那样的文学只不过是自说自话中的呻吟,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这个意义上只会大打折扣。

  作家、《财政文学》主编宁新路说,如今文学作品在数量上可谓江水滔滔,非常多,但优秀作品的数量不尽如人意。对于当下散文创作而言,如何走出去,走向高远,得到社会关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宁新路说,我觉得当前散文创作从总体上讲,还是存在着远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心带的问题。时代在飞快地发展着,远远超过了我们想象,这种强烈的、跳动的生活感受正是文学创作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而许多创作活动却仍处在经济生活的边缘,没有走进去,有一种游离感。风花雪月,个人情感小情调的作品是需要的,但我们应该站得更高一点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从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寻找高远深厚的题材,我们的作品或许才能让全社会眼前一亮;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活跃与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和充满渴望的,人们渴望感动人心之作,渴望引起内心共鸣的作品,渴望解决心里困惑的作品。我们的创作不能远离人们内心的渴望与期盼。此外,他认为一些作品,感慨的多,思考的少。还有一些受商业利益驱使的作品泛滥,也值得深思。

  文学评论家臧策认为中国现代文成就最高的是散文,优秀的散文创作体现着东方智慧和东方文化精神。那种坐在家中关上门自娱自乐的作品,是散文创作的大敌。他说,如今大众阅读和中小学教材更多选择的是散文,而教材中很多散文又是那种“啊,泰山!”之类写法的散文,这容易让孩子们养成了一种惰性的、疲劳的审美。那些用看似漂亮、华丽的词藻堆砌的“糖水散文”,实则低俗、艳美,品位很低。优秀的散文应该以内在的知识、文化和精神支撑。

  学者李云雷说,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化,人们在重新思考新文学如何与中国社会完全契合的问题。反思很多小说,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作家的小说,发现很多作品写的并不是中国人的情感、生活方式和经验,而是抽象的人类主题。小说发展也面临怎样中国化的问题,包括贾平凹、王安忆在内许多作家都在探索小说中国化,努力摆脱中国小说所面临的一些困扰。相对于其他文类,散文的传统并没有中断,是最能延续中国传统文脉的文体。新小说在中国发展不到100年,不能像散文那样打通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我认同这样一种观念,即东方文化是一种散文式的思维方式,散文更适合东方人表达思维,是更便于描述复杂的中国经验的文体,将来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

  文学 创作不能作茧自缚

  文学创作注定是不断发展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创作形式无一不是在发展变化之中,虽然有章法可循,但作家也有无限的自由发挥空间。学者石厉说散文之所以好,为人们喜爱和接受,因为它是自由的。自由地表达,是散文最大的特点,也是最闪光的地方。我把新体诗就理解为分行的散文。回顾文学发展历史,散文解放了格律诗,将来可能解放小说。散文的发展空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特别是人们已经不再将僵化的“真实性”作为紧箍咒套在自己的头上,许多作者认识到虚构解决了视角问题,将片面的观感化为全方位的认识,打破了“真实”对人们认识的局限。许多著名作家,在经典作品中都出现了“虚构的真实”。这种虚构有真实的依据,也是作品真实的表达。所以,文学不能作茧自缚,要解放自己,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

  臧策说,真实性是散文文本的一个符码,虽然不可追问,但元素是真实的。我认为,所谓散文的真实感,是作家心理定位层面的,是穿越人格层面的,特别是穿越公共生活领域的人格面具,而呈现本心。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散文的最高境界是不端架子。”

  韩小蕙说,文学创作不应该轻视理论,但套用理论来创作,你会觉得都说不到点上。当作者突破不了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理论都救不了自己。所以,我主张用一切手段,把真实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可能就是一篇好的东西。我有一个基本观点,文学是不分体裁的。实际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界线都是人为划分的,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框起来。一些中外名著里面往往小说、散文等多种元素都有,作家们对文体的运用非常自由,但又恰到好处。因此,文学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框框,可以根据现实的发展而发挥创作的灵感。

  作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编审李林栋认为散文作家不能回避真实性的问题,作家要面对真实的内心,要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怎么想就怎么写,写的东西就是我心的表达,就是自己由来已久的认识。当然,文学创作也不能脱离文学性,对于散文写作,诗意的表达也很重要,要用优美的文字打动人心。

  作家柳萌说,我们现在的散文界生出了许多概念,大散文、文化散文、小女人散文、政治散文、历史散文、艺术散文、官员散文、学者散文、教授散文等,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内心一定要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自己不能乱了,不要总想着跟随、追风,追寻内心的想法很重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很幸运地交往了许多老作家。谈起创作,记得老舍先生曾经对我说,“无论小说还是诗歌,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孙犁先生在的时候我经常向他约稿,经常聊天,他说,“写战争的那么多人,都写大场面,而我写战争的风花雪月,写人,人的美是山河的美。”这些记忆犹新的话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与领悟。我认为写作可以跨文体,但不能让人看不明白。当前写游记散文的人很多,但很多都是走马观花的东西。优秀的游记带给我们的是独特的视角与深邃的思想,汪曾祺的散文《林肯的鼻子》记述了他游美国的经历,但那种感受是你在任何直观的画面之前所无法体会的,这才是散文的魅力所在。文学要有想象,要有思考,要从心灵上解放自己,心宽了,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文学评论家郭艳说,当今小说发展很快,在中国文坛甚至可以说是一家独大的文体,但为何小说也陷入了某种困境,值得我们思考。我觉得或许是从传统到现实的转型太快了,很多传统、文脉被遮蔽了。如今,我们对欧美文化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可以平视地看问题,作者可以用多元的知识结构打开视野,从而以思想者的角度进入高境界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才能达到我们对当下文学创作境界的预期。从散文来讲,读了很多作品,感觉有些作品文字太多,有膨胀感。要写出经典散文,还要炼字,古典文学修养很重要。好的散文应该有独特的意境,应该能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性情、道德、对世界总体的审美感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