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明天走上战场,你准备好了吗?”在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家领土安全面临挑战的今天,这个问题无疑会挑动国人敏感的神经。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济南军区政治部联合摄制的现实军事题材大片《目标战》,代表中国军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坚定的回答:中国军人一直在准备,并且已经准备好。中国军队不仅能打仗,而且能够打胜仗。
这部以胜利为指向的军事电影却是以一场失败开始的:有着辉煌历史、战功卓著的某集团军“红一连”在一场山地攻防演习中全军覆没,连长林浩楠“阵亡”。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信息化战场上,落伍的战法使这个英雄连队遭遇到了建连以来最大的耻辱性挫败。戏剧性的是,将他们打败的对手戈睿在演习之后直接被任命为“红一连”新连长。戈睿在连队官兵的敌意与排斥中,以创新的“目标中心战理论”为指导,开始了“步兵特战化”作战模式的艰难变革。经历地狱般的磨难,完成思维与观念上的蜕变与升华之后,“红一连”终于成功地浴火重生,与“飞狐”特战部队联手完成了“斩首行动”,将自己锻造为信息化战场上的铁拳刀锋。
《目标战》是中国军队回应新军事变革巨大挑战的真实记录。新连长戈睿具备了突破创新的精神,虽遇挫折却能重新崛起;老连长林浩楠知耻而后勇,终获艰难重生;指导员徐东升经历失败的战场教训,逐渐坚定转型变革的必然性;老兵赵忠宝代表着传统陆军辉煌的过去,也反映出其在新军事变革下的不协调不适应。在那片金黄的麦地,影片给了老兵最诗意最崇高的礼赞,而他的离去则意味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
事实上,“红一连”本身就是中国军队的缩影。辉煌历史已成过去,面对今天高科技背景下的信息化战争,如果不思变革,不求进取,不能认识到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性,就可能遭遇惨败,那面记载着旧日荣光的红旗就可能被洞穿甚至打掉。影片中,前景舞台上的主角虽然是戈睿、林浩楠、徐东升、赵忠宝等人,但这幕大戏的导演却是以副军长鲁豫军为代表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们,这场艰难的变革是在他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导下推进并展开的。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军队进行现代化转型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
《目标战》被定义为八一电影制片厂自《地道战》《地雷战》之后的“第三战”,这一定位不仅使影片接续上了“十七年”时期辉煌的军事电影传统,也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军事教育片”(以下简称“军教片”)类型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所谓军教片,主要是指用于配合部队训练、部队院校教学而拍摄的影片,包括演习片、战例片、科普片、教学片等。截至上世纪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教片就已近600部之多,而其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两部故事片类型的经典军教片《地道战》(1965)和《地雷战》(1962)。那么,间隔近半个世纪后拍摄出来的“第三战”《目标战》与“前两战”有何异同?
至少在三个方面,《目标战》延续了“前两战”的军教片传统:其一,配合军事训练和教育的基本功能没有变。《地道战》《地雷战》是典型的民兵教育片,而《目标战》试图向部队官兵普及的则是“目标中心战理论”以及“步兵特战化、多样化作战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该片的真正主角是“目标战”本身,这使它与常规影片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没有了“前两战”中作为画外音旁白的战术战法解释者的出现,片中的许多台词、字幕仍然明显承载了“军事教育”的基本功能。其二,对中国军人永恒的军魂、顽强的意志及战斗作风、光荣的红色传统的颂扬没有变。该片中,“红一连”连史馆所象征的军人荣誉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都一直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红一连”官兵,即使在“战败”的那一刻,他们也没有低下顽强的头颅。其三,故事性、戏剧性艺术风格没有变。虽然是军事教育片,但《地道战》《地雷战》在其教育功能之外,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娱乐效果。《目标战》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戈睿被任命为“红一连”新连长,戈睿与林浩楠作为胜利者和失败者的身份互换等等,都创造出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李墨斗的方言则为观众带来了笑声。
在继承的同时,《目标战》也呈现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军教片”的新特点,这使它更适合被称为“新军教片”。
时代背景及战争特性的差异。传统军教片表现的是农业社会背景下“小米加步枪”的游击战争,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成为片中军事教育的重点,而新军教片反映的是后工业社会背景下电子化、数字化的现代战争,强调的是高科技、高技术、新装备等“物的因素”的更新发展,以及现代战争背景下观念、思维与意识的创新。
叙事语态的差异。传统军教片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属于“过去时”,而《目标战》聚集当下如火如荼开展新军事变革的当代军营,属于“直播状态”下的“进行时”,这使它更具有当下性、时代性,与当代军营贴得更紧,事实上作为故事原型的某集团军“红一连”官兵就直接参与了影片的拍摄。
思想深度的差异。传统军教片中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战争的残酷性被有意简化和淡化了,但新军教片中则始终饱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居安思危,主动求变。传统军教片常常将敌人符号化、漫画化,而新军教片中则始终有一个力量强大的“隐形他者”存在,他们可能是未来潜在的敌人,也可能是值得尊敬、学习的对手和竞争者。
产业背景及制作水平的差异。传统军教片是在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文化环境下创作出来的,而新军教片则以影视工业的产业化为大背景,具有明显的“大片化”的艺术及制作倾向,试图与电影的国际化标准相接轨。大制作、大投入的精良制作,片中各式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实兵实弹实战实爆”的非特效化制作等都让军迷观众大呼过瘾。
传播目标的差异。封闭状态下生产的传统军教片主要以部队官兵、国内观众为主要传播对象,而新军教片在服务部队训练、配合国家征兵宣传、满足国内观众观影需求的同时,包含着明显的国际化传播的意图。军装上“CHINA ARMY”的标识设计,“蓝军”特种部队全程使用的英语,以及该片的英文字幕,都意味着该片预设的目标观众并不局限于国内。而副军长“维护世界和平”、“未来战场,我主宰”的宣告,同样带着鲜明而强烈的国家身份印记。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新军教片”为传统军教片赋予了新的特征与内涵。八一电影制片厂目前生产的军事电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过去看现在”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八月一日》《我的长征》《太行山上》等等,另一类则是“从现在看未来”的当代军事题材影片,如《飞天》《歼十出击》《冲出亚马逊》等等。而《目标战》未来很可能成为该厂当代军事题材电影生产的新路径与新亮点,其初步成功已经预示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