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新京味话剧《卤煮》戏里戏外皆传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1日13: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田 超

  由黄盈导演的《卤煮》,被称为最像《茶馆》的一部当代话剧。黄盈也直言不讳,称这是一部创排于老舍诞辰110周年,向这位人民艺术家致敬的作品。

  单纯拿这部话剧去跟《茶馆》比,有点不公平。《茶馆》晚于《龙须沟》7年问世,1950年,老舍写《龙须沟》时当选北京文联主席不久,他说: “我就抓住臭沟不放,要达到对人民政府修沟的歌颂。”7年之后再写《茶馆》,老舍少了点冲动,却回到了对人生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思考,“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 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在这7年中,老舍有着怎样的生命体验, 我并未深查,但从《茶馆》中可以感觉到,他重新把自己的笔对准了生活中的人。

  老舍写《茶馆》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茶馆》中的人物,属于那个时代,不必过多的修饰,他们大多数人的命运已经刻在了历史上。上世纪80年代 何冀平写《天下第一楼》,同样看重人物,这种人像展览式结构的文脉,是中国戏剧特有的样式。半个世纪后,黄盈编排《卤煮》则是迎难而上,《卤煮》中的人物 生活在当下,他们大多数人的命运充满变数,而且离我们还很近。这种距离上的亲近,实际上为人物塑造增加了难度。

  在谈如何塑造人物时,老舍是这样说的,“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 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对于老舍的这句话,黄盈看得比较透。在无法寻找和调动众多实力演员的情况下,黄盈 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本色出演。

  黄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找来了《卤煮》剧组中的这些非职业演员,何老掌柜、何军、爆肚钟虽不是专业出身,但他们的表演自然、松弛、鲜活,因为他 们是在演自己。笑点颇多的王博士本身就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找婚车还让司机主动联系的杨记者本身也是位记者,他们与观众贴得很近,身上的笑点、缺点,也会引 起观众的自嘲与反省。老舍说他写《茶馆》的语言“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卤煮》语言的生活化、流畅、充 满谐趣也正是得益于此。

  《茶馆》中的改良,在《卤煮》中演化成了继承与发展。当剧中人拉着最爱唱京剧的白傻子,叫他也唱一唱样板戏的时候,傻子的一句“侄儿,我只唱京 剧”,令观众爆出满堂彩的叫好,在笑过后又陷入片刻沉思。样板戏之于京剧的改良、卤煮港湾连锁店对于传统卤煮老店的改良、“倒爷”对自己经营思路的改良、 现代化高楼大厦对于四合院危房的改良……这些时代背景的因素无形中串起全剧,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始终。

  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反映价值观之变,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个命题也是《卤煮》与《茶馆》一脉相承的。实际上,不仅戏里讲的是传承,《卤 煮》这出戏的样式、风格也是传承。剧中的几段音乐跟剧情结合,值得品味,《冬天里的一把火》《我心永恒》《北京欢迎你》以及最后推土机的声音带入感很强, 听着简单却很实用,甚至比《茶馆》中的说书人串场更加契合。诸如此类的细节都透露出导演的用心,用心之外还有整个团队对京味儿戏传统的小心呵护。

  从《枣树》《卤煮》到《马前马前》,黄盈的新京味儿戏里,“怀旧”是一份始终存在的情愫。拆迁在这些京味儿戏中被反复提及,从老北京到大都市的 巨变让时下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感到疲于奔命。这种怀旧使得黄盈的戏接地气,有人缘,也挺温馨。但温馨过后呢?却少了份震撼人心的力量。好的戏剧 不仅仅是让人掉泪,怀念逝去的美好,而应有一种叫人后背发麻、灵魂被刺痛的感受。从这个角度看,《卤煮》带给观众的大多是留在剧场里的欢乐和泪水,走出剧 场,观众还会去探讨和思考诸如拆迁、城市化、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类的话题吗?希望《卤煮》不会真的封箱,而是能够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开业,不断地演、不 断地改善丰富,最终成为像《茶馆》《天下第一楼》那样留存在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把京味儿戏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