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调侃”西方哲学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8日15:22 来源:中国科学报 于思奇

 

《不疯魔,不哲学》,哲不解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不疯魔,不哲学》,哲不解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在我惧于打开哲学家们的大部头著作时,看看这样子的周边读物增加兴趣积累勇气也好。” 来自上海的网友“措措”在看过《不疯魔,不哲学》一书后在豆瓣写下这样的评语。而与此同时,同样看过该书的武汉网友“思考的小木头”则认为“不应该用这种不严肃的风格写哲学史,调侃哲学家也有些无聊”。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笔名哲不解的清华哲学女博士有关西方哲学史的网络热帖集结成书出版,围绕该书诸如此类的“论战”也在各大网站的书评板块上演。作者为何要用嬉笑怒骂的方法来写西方哲学史,读者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怎样去读这本书,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作者哲不解。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会写《不疯魔,不哲学》这本书?而且是以一种嬉笑怒骂的调侃笔调来写,这与一般写西方哲学史的书籍有很大不同。

  哲不解:最初并不是为了写书,是有几个理工科的同学对西方哲学特别感兴趣,想让我在课余时间教他们。我说:“这多麻烦啊,你们看哲学史就行。”他们说哲学史枯燥、看不懂,所以我才决定在自己人人网的日志里为他们写一个兼具娱乐性和科普性的小文章。此后,我每个周末的晚上都会写一篇。大概到了第三篇的时候,日志就突然火了起来。很多网友留言,鼓励我的人很多,我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停下来了。后来这些日志被人搬到了豆瓣,又火了一把,编辑才找到我谈出书的事,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而且我不认为这是我的风格或代表作,其实我更想写一些长篇小说类的东西。

  《中国科学报》:写它们一共花了你多长时间?

  哲不解:最初在人人网上写的时候,很快,不到半年就已经写完了。不过,在准备出书的时候,由于不能太过娱乐,需要在日志中加内容,而我又不是专职的写作者,只能在空闲时润色,所以后期打磨的时间比较长,超过写的时间。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中国科学报》:最初发在网络上的日志版与出书的版本,内容上有不同吗?

  哲不解:书更有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有些词也需要删掉,但日志写起来和读起来可能会更爽。比如日志里会用一些浑然一体的语句,像马克思部分最后写“老子就是马克思,老子就是普罗米修斯”,书中就只能改成我就是马克思。但我觉得这就缺少了一种侠义精神,而马克思是很有侠义精神、正直的人,别人骂黑格尔时,他就说黑格尔好,别人夸黑格尔时,他说黑格尔有问题。他有那种普罗米修斯的救世精神。

  《中国科学报》:你在写这些日志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吗?

  哲不解:刚开始写的几个人,比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我特别熟悉,另外有关他们的一些“野史”,圈内人也都知道,所以谈不上查资料。但是当我写到维特根斯坦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我需要查资料了。另外,之前的文章中因为是根据记忆所写,所以有时候也会张冠李戴。这些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告诉了我,我也才第一次认识到,有人在用心读,我不能只自娱自乐啦,就开始跑图书馆查大量资料,所以从这以后写起来就费工夫了。

  《中国科学报》:在写它们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 你希望读者从中得到什么?

  哲不解: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的收获特别大。我自己把很多东西理顺了,原来我对哲学家的认识可能是分散的、零碎的,但当我把他们放到一起写的时候,就不免有一些新的比较、新的观点和看法。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我对他们的点评,虽然每一篇里面只有寥寥几句,但我当时写的时候真的是灵感迸发,比如,在写波伏娃与萨特那篇,我提到“没有波伏娃,萨特仍然可以成为萨特,可波伏娃没有萨特,成不了波伏娃”。后来,看大家的评论,很多人也认可这个观点。不过,当然也有一些观点,我现在再看就会觉得比较幼稚。

  我希望读者在读哲学书籍时,在脑海中都有一个问题,都能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可能会比盲目地看书要好很多,会更有收获。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发现读者对《不疯魔,不哲学》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与建筑学专业出身的读者静宜交流读过这本书后的感受,发现我们两个哲学“门外汉”的看法极为相似。

  这本书对于我们还没有摸到哲学的入门法门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指路明灯。因为它术语不多、比喻丰富,比较浅显易懂,而那些大师们的“花边新闻”和作者对他们的调侃能让我们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立体感十足且不易忘却的哲学家形象,便于了解他们的个性。虽然与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的《苏菲的世界》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其易读、易懂且有趣的特点作为一种既可消遣又可初探哲学世界的入门书,应该是足够了。

  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在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对于渴望了解一些哲学知识,又静不下心来研读经典的“懒人”,这本10万余字的小书,或许正是不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