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河北四侠”文学创作五人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8日15:14 来源:河北日报 崔立秋

  特约专家

  王力平(省作协副主席)

  封秋昌(省作协特约研究员)

  郭宝亮(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杨红莉(石家庄学院文学传媒学院院长)

  金赫楠(省作协创联部副主任)

  编者按

  近日,花山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一套《“河北四侠”集结号》丛书,青年作家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被正式命名为“河北四侠”,这则消息迅速成为当代河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关仁山、何申、谈歌为代表的“三驾马车”在文坛上掀起“现实主义冲击波”之后,河北文坛就一直在寻找、发现、培养文学的新生力 量。早在2000年的时候,时任省作协主席的铁凝就曾经提议召开了刘建东、刘燕燕、李浩作品研讨会,鼓励青年作家要向世界文学学习和借鉴,要敢于坚持自己 的文学个性,努力丰富河北文学的多样性。当年,有人称这三位青年作家为“三剑客”。

  后来,张家口作家胡学文的小说频频登陆国内各大文学期刊,并入选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冀东小城的70后作家张楚悄然登陆中国文坛,并先后荣获“人民文学奖”和“大红鹰文学奖”。“三剑客”重组后变成了“四剑客”,有人也称之为“河北四杰”。

  如今,就在评论界仍然在争议是否能够将这四位作家放在一起来谈,以及如何给他们命名的时候,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这套《“河北四侠”集结号》丛书。尽管 “河北四侠”的名称并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当带着浓浓书墨香的这四本作品集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所有关于“河北四侠”命名的争议都只能尘埃落定。今天,我们

  选发了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先生为这套丛书所作的总序,并特邀省内评论家对“河北四侠”的命名、文学共性与差异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和影响进 行分析探讨。

  关于“河北四侠”的命名

  记者:最近听说河北文坛在“三驾马车”(关仁山、何申、谈歌)之后出现了“河北四侠”,他们是哪四位作家?请谈一下这个名称的由来。

  郭宝亮(下简称郭):“河北四侠”说的是河北四个在文学创作上表现突出的中青年作家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和张楚。这个名字最早由出版策划人武小森提出,他策划了一套“河北四侠”集结号丛书,最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

  金赫楠(下简称金):河北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侠义精神,取这个名字一方面凸显了河北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体现出河北作家的社会担当和文化性格。四位作家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不同向度的侠客特质。

  王力平(下简称王):我个人认为这四位作家与所谓的“担当意识”关系不大。俗话说:“侠以武犯禁”。“侠”代表既定秩序的破坏者,我觉得这四个人以“侠”

  命名更大程度上体现在此。他们文学创作的贡献在于对河北文学传统的颠覆性、冲击性和突破性。他们是不按照“既定规则出牌”的人,带有极其浓郁的民间性、边 缘性。

  “河北四侠”的文学共性

  记者:“河北四侠”是河北文学发展进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还是因为河北文坛曾经有过“三驾马车”,我们才要打造出一个“四侠”呢?

  封秋昌(下简称封):应该说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四位作家创作上存在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他们的“侠”义精神还在于他们作品中都存留着对

  美好理想的向往,不管人物多么猥琐、懦弱、胆怯、渺小。比如张楚的《七根孔雀羽毛》中那七根羽毛其实并不值钱,也不知道是谁送的,但是却长久保存着,可见 它们象征着一些美好的记忆,寄托着人物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它们可以在主人公精神困顿的情况下给予慰藉。

  金:“四侠”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尽管他们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

  郭:我曾多次提到要重点关注这四位作家,之所以将他们放在一起来谈,并非单纯出于推出策略的考虑,更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是年龄

  相当的男性作家。从文化角度上讲,他们都秉承了五四文化传统,尤其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和人文思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前这样一个

  文学与影视联姻的时代中,他们还能够始终坚守着纯文学的阵地。即便他们书写和表现的是底层小人物、身边事,但他们小说的精神内核是与五四文学一脉相承的。 他们自觉的担当意识加上河北文学固有的传统文化底蕴就构成了他们自身的“侠”的精神。

  杨红莉(下简称杨):我认为“四侠”的不同性要比共同性大得多,如果一定要找他们的共性,只能从大层面上看,比方说他们共同关注的对象——“被遗忘的 人”。他们都十分热衷于书写社会边缘里的那些被时代遗忘了的人群。像胡学文笔下那种“一根筋”式的人物,李浩笔下的“多余人”形象,刘建东笔下那些“迷失

  自我”的人,张楚笔下“边缘人”形象等等。总之他们表现的都是社会上不被关注的这些人。第二点共性则表现在对现实呈现的层面上,这些人的生存困境是由于残

  酷现实挤压所造成的。第三点就是他们笔下的人物内心深处还是留存着一丝希望的,对于未来还是拥有热情的。不管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呈现现实的残酷性,心底还是 坚信着人性中光明的一面。总体上我把他们四人的创作概括为“正在生成着的新现实主义传统”,我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手法与传统现实主义以及上世纪 80年代中期的新写实主义都存在着质的差别。

  金:“四侠”受西方现代派影响很深,即便胡学文写的是农村生活,但是他读过大量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刘建东、李浩和张楚更是如此,他们最推崇的作家是卡尔

  维诺、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他们更多是从西方现代文学中汲取的文学资源,这也是他们一个非常大的共同点。再一个就是文体意识,他们四个 人都十分看重“叙述”,李浩、刘建东很多文本的重点就是“叙述”本身。

  是先锋,还是现实?

  记者:“四侠”之中胡学文的现实性最强,李浩的先锋性最强,刘建东和张楚更多地偏向于先锋式写作。在先锋文学已经式微的今天,一向以现实主义或乡土文学为正统的河北文坛却出现了剑走偏锋的“河北四侠”,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郭:先锋文学最活跃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是马原,紧跟着是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残雪、叶兆言等人。当时河北还没有作家尝试这种写作。先

  锋小说落潮之后又出现了“后先锋文学”,也称作“晚生代”、“后新潮”、“新新人类”等等。而我们“河北四侠”就是在这一时期出道的,他们的写作依然注重

  形式创新,但更加关注眼下的现实。可以说,先锋作家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历史,书写的是一些形而上的命题,而“后先锋”则更关注当下现实,但是手法上仍然比

  较先锋,也就是说“后先锋”的形式感是基于现实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在长期的新写实主义训练之后,进入了创作的死胡同,开始关注一些我们身边不疼不 痒的、鸡零狗碎的生活琐事。

  王:当时作家要么不关注现实,搞一些形式技巧的花样杂耍,要么就是没有能力把握更宏大的社会现实。这主要因为中国作家长期以来不注重思想表达,缺乏自己的思想资源。

  封:可以这样说,“河北四侠”一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摒弃了先锋文学只关注文本实验和形式技巧的弊端,他们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做了自觉地吸收和扬弃。

  不掩瑜之“瑕”

  记者:“河北四侠”不仅在河北文坛,而且在当代中国文坛上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位置和影响,但他们的文学创作还处于成长之中,请谈谈“四侠”写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王:我先谈谈张楚吧。张楚的小说关注的多是一些底层小人物的灰暗人生,展示这些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不自由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他的文本中总是存留着一个充满诗

  意的意象,我把它概括为作家对“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上”的一种浪漫想象。他一方面表现现实的荒诞、灰暗、绝望,另一方面呈现一幅诗意的画面,两者之间 构成了一种张力。这是他小说的优点和特点,但是张楚小说的盲区在于这种诗意的想象或理想永远是外在于现实人生的,并且与现实的对应关系是静态的。也就是

  说,他只是将这个诗意的想象单纯的放在那里,而不干预和介入现实生活,这就导致张楚小说中的张力缺乏强度和韧劲,从而使得他的小说在表现效果上缺乏厚重度 和震撼性。这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当代作家缺少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自觉性。

  金:这让我联想到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暴露出的当代中国作家普遍存在的创作困境,即当代作家为何无力书写当下中国经验。

  封:胡学文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从内容上来说,他现在看到了一些社会现象,但是洞察力还是不够,对现象背后的动因开掘尚浅,对现实批判的力度也很薄弱。这

  也折射出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的问题。我认为他离开了熟悉的坝上农村生活后,对于新的现实缺乏足够的洞察力和概括力。第二点表现在叙述上,因为他找不 到一个介入现实的突破口,所以只能无奈地堆积表象事实。叙述上的“密不透风”给读者带来一种窒息感,我们在他作品中感受不到小说的空灵之美和艺术张力。

  王:“四侠”中观念色彩最重的是刘建东,他愿意用观念把现实世界打上网格。建东深刻而片面地认为“荒诞才是唯一的真实”,秩序井然的经验世界是虚伪的,不

  真实的。而到了李浩笔下,现实世界已经被彻底搁置起来了,在他的理念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经验世界,他直接处理的就是观念,这很大程度上与他常年写诗的文

  学训练有关。李浩的小说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太深,他根本就不重视自身的乡村经验,因为他骨子里不认为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或者说内心深处他对于那些经验是 轻慢的。

  杨:李浩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面,而对于眼睛看到的事实不以为意。

  郭:我把李浩的小说风格概括为“理性的寓言化”。他的小说是寓言的,但更偏重于理性,更注重阐发一种哲理。问题在于他的哲理不是从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而更多的是嫁接西方的哲理。他以为这是很近的,实际上这些又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

  封:“河北四侠”的小说还是缺乏一种思想的深刻性和穿透力,关键还是对于现实缺乏深刻的了解。他们现在就是过分关注西方文化,而对于中国经验表现乏力。我觉得他们应该有意识地调整一下文学观和认识论。

  “河北四侠”的文学史意义

  记者:最后请谈谈“河北四侠”在当代河北文学史上的位置及其意义。

  郭:我曾在《河北文学通史》(当代卷)中对当代河北作家进行过较为详细的梳理,自新时期以来河北作家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代。第一代作家有贾大山、陈冲、汤吉

  夫、张峻等,铁凝必须单列出来谈,她很难划归到哪一代之中,她是河北文坛的一面旗帜;第二代作家有“三驾马车”、何玉茹、阿宁等;第三代作家有胡学文、刘 建东、李浩、张楚等;第四代有唐慧琴、梅驿等,第四代作家力量和声望相对小一些。

  金:他们四人的文学成绩和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改变并提升了河北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他们四位的文学成就也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复杂了河北文学的叙事传统。

  郭:从河北文学传统上看,“河北四侠”的确具有革新性,原来河北作家基本上秉承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呈现出的多是乡土写实的艺术风格。直到出现这四位作

  家的文学作品后,人们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河北文学、河北作家一成不变的印象式评价模式。这四位作家开始自觉地关注都市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再一个就 是写法上和文体形式上有了突出的变化。刘建东和李浩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某种程度上可以把他们视为先锋文学的余脉。

  封:说到这四位作家对河北文学的意义,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第一,他们在河北小说创作队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种中坚力量。第二,他们改变了河北文

  学此前在文体风格和创作方法上单一化的倾向。过去一说河北文学就是乡土写作,就是现实主义传统,可是这四个人出来以后,极大地丰富了河北文学的创作面貌。 第三,这四位作家虽然在创作上力求独特性和突破性,但从文化根基上始终没有脱离现实、忽视生活,只不过在创作方法和关注的角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王:在河北文学传统大框架之下来观照他们的创作,可以发现河北文学的艺术风格多样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他们四个人自觉地把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手法

  和现代主义的手法融合在一起。这在他们之前也有人尝试过,但真正取得实绩的应当说就是他们了。可以说河北第一代作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了现实主义的“真实

  性”;而以“三驾马车”为代表的第二代作家恢复了现实主义的“现实性”;只有到了“河北四侠”这里,河北文学才比较晚的或者叫做“慢一拍”地完成了对世界 文学的学习和借鉴,可以说他们恢复了现实主义的“文学性”。

  (整理人:赵振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