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以专精特新应对转制挑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7日14: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刘蓓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直是大学出版社中的佼佼者,在李永强担任该社社长一年的时间里,人大社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着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诸多方面也是亮点不断。《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李永强,请他详细阐释了一年间人大社的关注点,以及人大社未来的发展思路。此外,对于大学社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李永强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能详细谈谈近一年间人大社的发展有哪些亮点吗?在这些发展亮点中,哪些是最值得关注的?

  李永强:近一年来人大社出版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学术著作、优秀教材和大众图书。比如在2013年出版的李瑞环同志的《看法与说法》,被读者盛赞为领导干部的“资治通鉴”、党政工作的“百科全书”。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人大社推出的“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典藏本)”,以学术出版纪念这位旷世伟人。2012年,《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等63本图书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近一年,我们继续坚持品牌建设和精品战略,在出版界赢得了大量奖项,在走出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10卷)》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人大社有28部图书获奖。走出去工作一直是人大社发展中的特色和亮点,2013年,在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CBI)工作小组会议上,人大社在单体出版社中获得第一名。目前人大社已连续多年在“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单体出版社年度综合评比中名列前茅。

  数字出版是人大社近一年发展的重点。我们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将重点定位为教育内容和学术内容、专业内容的集成者、供应商和服务商。具体而言,“十二五”期间,人大社将依托、整合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教学与研究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社网站,依靠现有的1000多套教学资源库,突出重点图书和重点学科的带动作用,覆盖案例教学、配套资源、数据资料库等资源,形成一个自主的数字产品开发与营运平台,尝试数字教学支持内容与纸质教材互补向独立的数字产品开发、销售过渡。

  《中国新闻出版报》:对于人大社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您有什么具体想法?

  李永强:人大社将继续保持人文社科教材、学术图书出版的竞争优势,积极探索和大力发展一般图书出版营销,切实提高单品种效益,把品牌作为发展道路上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此外,我们正在逐步树立文化产业“大运营”概念,强化多元化经营。所谓“大运营”,就是在立足于内容、立足于传统出版产业,面向全媒体出版的同时,放眼整个文化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数字化发展。人大社“十二五”数字出版的战略定位是:面向人文社科用户、专业用户和大众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教育服务、专业知识服务和便捷愉悦的大众阅读服务,努力成为人文社科重要的数字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数字内容出版的领先者。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后改制时代,面临着地方社集团化发展趋势,您认为大学出版社的生存、发展之路是什么?

  李永强:目前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后面临的发展压力,除数字出版、互联网传媒的冲击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压力:一是集团化和区域垄断的市场挤占;二是由于企业实力的限制,很难与大型出版集团争夺作者和人力资源。

  面对转制后的发展挑战,我认为大学出版社应在专、精、特、新四个方面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所谓“专”即调整产品结构,既突出产品特色,又能适应大众阅读需求。所谓“精”,就是坚持精品出版战略,严把政治、学术、编辑、装帧等产品质量关,进而形成延绵不断的高水准产品线。所谓“特”,即出版社通过产品线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特色,让属于自己的读者更具有忠诚度。所谓“新”,即各类业务领域的创新,包括管理机制创新、用人机制创新、业务领域创新等,只有扬弃转制前既有的思维模式和做法,才能发挥转制的作用,激发企业的活力。比如2013年人大社在全社开展了创见引领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创新发展论坛,这项活动为出版社各项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