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以道统艺 由艺臻道——专访著名学者楼宇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5日16:52 来源:人民政协网 谢颖

  “楼宇烈先生是人们熟知的传统文化大家,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依然是传统文化最坚定、最忙碌的践行者,用他自己的话说,要“传道、授业、解惑”。近年来,传统文化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不过,在楼宇烈先生看来,我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研究传统文化,并在今天充分运用,从而达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近日,本报记者对楼宇烈先生进行了专访。”

  不希望轰轰烈烈只希望不绝如缕

  问:楼先生,您好!近些年来,您在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培养,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这种培养与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答:中国文化分“道”和“艺”两个层面。道就是道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无法直接感受到,现代人难以领会。而艺则是具体可感知的,通过艺的实践,可以感受到心境的不同,可以享受到不同的人生乐趣,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国文化的特质。艺可以上升到道,从艺中体悟人生、完美人生。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情况却是重艺不重道,首先学技术,技术熟练,但不明白这门艺术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个人的品德跟这个有没有关系,艺和道被割裂了。

  昨晚我去中央美术学院,他们有一个“滋兰”昆曲社,做得不错。我跟他们说,昆曲就像一朵兰花,需要滋养。我曾经说过,希望把昆曲当做一个博物馆的艺术来保护,这么说的着眼点主要是希望能够把传统艺术最本真的东西保留下来,因为博物馆是不藏赝品的,必须是真品。而现在,很多传统艺术的本来面貌,人们已经不知道了。以昆曲为例,有一个简单的统计,明清时期,舞台上有1000多出;到了“传字辈”,还剩下六七百出;“文革”前昆大班、昆二班时期,大约有两三百出;现在,一个昆曲演员会30多出戏就已经很了不得,传统正在快速地退化、丧失。中国的传统艺术强调文化底蕴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而整体的系统,文、史、哲贯通,儒、释、道也是贯通的。很多古代的画家、书法家,他们不是“专门家”,而是领域非常广泛,把自己整个的文化体验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西方艺术走的是专业和专家的道路,在这种影响下,很多传统艺术也注重专业化发展,要在形式上精益求精,而不是在文化内涵上深入挖掘。

  所以我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古琴家和昆曲艺术家,不会在技艺上做过于严格的要求,而是使人们有机会通过艺术来了解传统文化,进而修身养性,道提升了,艺才能提升,所以我说,以道统艺,由艺臻道。对于传统艺术来说,轰轰烈烈并不一定是好事,我更希望它能不绝如缕。

  问:为什么会出现艺与道割裂的状况呢?

  答:这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我再举个例子,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医艺相通。中国传统中医首先强调的是预防,而不是有了病再来治;其次注重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生的病,即关注整体(身心),而不是局部的病;再次是重视人体自身的修复和痊愈能力,而主要不是依赖外在的药物和手术。打通脏腑、经络、气血,保持整体平衡,达到身健心康。从这些中医理念中,人们可以体悟到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饮食文化也是如此,中国饮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各色味道给调和起来,做成美味佳肴,而炒菜本身就是一个调和、中和的过程。而现在我们听到中医养生,首先想到的是开方子、检查等手段。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传统文化被割裂和解构了,这其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

  问: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答:这主要体现在以西方近代以来的学科发展去衡量传统文化,从而使我们产生了文化上的不自信。现代文化的发展以分门别类为显著特点,如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等等。西方在近代走向了实证科学,实证科学是关注局部,以定量定性的分析来获得清晰的数据。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受到了实证科学思维方式的很大影响,所以他们也强调概念的清晰,思维方式的逻辑推理、概念推理,是很抽象的东西。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体综合,融为一体的,强调事物之间整体的关联和转换,它可以用一种理念来把很多观念统合在一起,像儒家、道家等等。思维方式与我们的人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思维方式决定了看待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近百年里,我们习惯以西方现代的学科标准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评判:以宗教为例,西方对宗教的概念包括有神信仰、对神的意志服从、关怀彼岸世界、与科学的对立。而中国人关怀的是理性的道德自觉,关注现实世界,是否就没有宗教?以哲学为例,按照欧洲18、19世纪的标准,哲学是纯理性的,是知识论和思维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强调认识一个道理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没有逻辑推理,是否就没有哲学?这些都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正确认识、信心不足。

  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要回到中国文化的智慧中来寻求答案。比如现代医学逐渐认识并强调预防比治疗重要,这就是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认真研究,结合世界文化的发展,提升到现代文明所需要和接受的阶段,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进而认认真真研究。

  善用者无弃材

  问:对传统文化认识还不够深入,甚至有些理解还有偏差,要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首先对传统文化要有尊重和敬畏心。不能只看其缺点,也不能仅凭一知半解就下结论,应把优秀的东西好好弘扬起来。

  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有很多失真的地方。比如我们今天需不需要提倡“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做教师就应该尽职,把学生教好,学生有问题不懂要耐心指导,还要启发他更广阔的思维。这其实就是儒家的“尽伦尽职”,但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就觉得是封建思想。其实,儒家思想里最丰富的资源就是让每个人尽伦尽职。儒家的礼是什么?礼就是确定每个人在家庭、在社会的身份。是父母就应该爱护子女、教育子女,是子女就应该尊敬、孝顺父母,各尽其职,否则便是失职。儒家强调的是一种身份的责任和义务,对我们今天来说,每个人都能恪守自己的职责,社会一定是有序、和谐的。那么我们今天在提倡这些优秀传统时,首先要把问题说清楚,说透彻,以免产生误解。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用四个字讲就是“崇礼明伦”,礼的核心是敬,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尊重。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尊重事物的本性,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非人的意志去推动事物发展。除客观事物外,对他人,对自身也是如此。《淮南子·俶真训》中说,“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要切合自身,我们常说“药无贵贱,对症就是好药”也是这个道理。佛教强调“自净其意”,净化自己的心灵,消除贪嗔痴,达到身心的和谐。可见,中国文化早就具备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身心问题的品质。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文史哲、儒释道都是相互配合的,真正理解透了,可以学到大量的智慧。

  问:自本世纪以来,在国学热的带动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您看来,传统文化如何能发挥更大作用?

  答:我们对传统文化重视,但由于认识不足,在当下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还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国文化绝不只是书斋里的死学问,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的当下运用。而传统文化又不是拿到手就能用好的东西,需要认识、研究、体悟、运用。我们说“善用者无弃材”,一块好木头,如果给了一个蹩脚的工匠,也做不出好作品;而一块普通的木头,给了技艺高超的工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关键在于现代人的充分认识和运用。古为今用,对善用者来说,形式是灵活的,但内核不能变。最好的东西如果拿到今天运用不好,就无法实现其价值;而即使再糟糕的东西,如果在今天运用得当,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问:您指出不能用西方文化的标准来评判传统文化,同时要建立文化自信,在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也需要结合世界文化的发展,这两点在文化交流中如何把握?

  答: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相互交流的,而这种交流是在许多不同特色的文化之间进行。我以前讲哲学、宗教学的研究方法,经常说到求同和求异,但是在涉及到中西文化交流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求同,首要是求同。后来我发现不对,反而是越找到异,越能沟通交流。为什么?一味地求同,很容易丧失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特点,就不能给对方提供好的东西。相反,仔细分析差异,看到彼此的不同,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知道自己该如何取舍、如何吸收、如何发展,所以,求同必先找异。当然这种差异并不是简单的价值判断,分清好坏,而是加深对彼此的认识。

  西方文化是向外的,中国文化是向内的,只有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特性,我们才能有文化自信。在充分认识差异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而产生更加和谐的交流,这比简单地找寻共同点更加深刻。同时,在交流中,双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和改进,这是自身发展的自然选择。

  图1:楼宇烈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于中国哲学、佛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图2:楼宇烈先生的著作《中国的品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