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满语之殇:1000多万人的满族 懂满语的不足百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5日16:01 来源:新华网

  “目前,我国共有满族人口1068万人,但真正懂满语的不足百人,精通者不足10人,他们大多年事已高。满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辽宁省档案馆研究员孙成德说。

  日前在沈阳举行的首届满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认为,满语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皇朝的官方语言,到了不保护就会消亡的地步。

  满语就像语言中的“大熊猫”

  在北京故宫乾清宫的牌匾上,不仅写有汉字,还刻有满文。“有的游客也许没有注意,甚至以为那是蒙文。”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曹萌告诉记者,“这就是满语的生存状态。”

  全国满族人口超千万,99%以上的满族人不会说满语,会说者不足百人。著名满学家关嘉禄先生曾向辽宁省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满族语言和文字保护面临困难的报告,报告中指出,目前全国精通满族语言文字的专家学者不足10人。

  “这几年情况更加严峻,这一数字只会更少,不会增加。满语保护,亟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曹萌说。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李云霞介绍,满语在清代被定为“国语”,清军入关建立全国性的政权之后,满文的使用范围不断加大,随着八旗满族兵丁被派驻到全国各地,满文的使用范围也扩散到全国各驻防重地。

  “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一些满语词汇还被汉语所吸收,至今仍在使用。”李云霞举例说,中国无分南北,连台湾都在吃的“沙琪玛”,本是满族祭祀贡品,发音就是完全来源于满语。

  “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满族语言和文字的留存,对于我们研究满族民俗、宗教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学术顾问毛公宁说。

  专家们指出,满语就像中国民族语言中的大熊猫,境地濒危,再不保护就要成化石了。

  满语文献要成“天书”?

  从清代嘉庆朝以后,使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满语逐渐走向衰落。到光绪中叶,即19世纪末,满语逐渐为汉语所代替。

  孙成德认为,从16世纪满族人创制“老满文”开始,满语在我国历史上通行了约300年。但清朝灭亡后,满语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直至濒临消失。

  “如果一种语言不使用的话20年就会消失,因此,注重满语应用才是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孙成德说。

  据了解,清代官方及民间留下了大量满文图书、档案、谱牒等文献资料,现在,在全世界有满文档案300万件。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200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1万余件,辽宁省档案馆保存满文档案20余万件。

  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正在对满文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辽宁省档案馆也正在组织人员将满文档案文献翻译成汉文。“目前我们馆内20余万件满文档案中翻译成汉文的只占到15%,如果用8个人翻译,还需要20年。”孙成德说。

  曹萌认为,研究这些满族的档案文献,对于人们了解满族的历史、借鉴其优秀的文明成果、传承满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这一工作不能够及时、深入、系统地推进下去,随着满语人才的流失,最终这些满语文献将成为博物馆里的‘天书’,没有人能够破译,这将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曹萌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