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上林“智城碑”与武则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5日08:58 来源:人民网

  摩崖石刻的智城碑,位于上林县覃排乡智城山,刻于大周万岁通天二年(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该碑高164厘米,宽78厘米,碑文从右到左竖刻,凡24行真书,字径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行文1108字。该碑是廖州大首令左玉钤卫金谷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剌史韦敬办所撰文一首并序,大周通天贰年岁次下酉肆月辛卯朔柒日癸酉、检校无虞县令韦敬一刻制。内容是盛赞智城山及其一带风光形胜,颂扬韦敬办文治武功。碑文中的“而(即“天”字、乙(即“日”字)、ㄌ(即“月”字)、O(即“星”字)、(即“地”字)、(即“年”字)”六个字皆用武则天颁行的新字。该碑是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排为岭南第二碑。因此,对研究唐朝壮族发展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智城碑》上有6个武则天颁行的新字。武则天当皇帝后,在公元689年第一次公布颁行12个新字,《智城碑》刻于697年,上面6个字都是第一次颁行的,时隔8年,可见地处偏隅的上林与中原有着密切的政治、文化关系。

  《智城碑》上有减笔字,其中有些字与现在通行的简化字完全一样,如“万”、“尔”、“仙”、“迩”、“弥”、“灾”、“与”、“乱”、“礼”等。这些简化字的起源很早,现在通行的简化字,有些是根据历史上流行的减笔规范而来的。

  《智城碑》艺术水平较高,它继承了六朝的文学风格,其“序”为骈体文,用词华丽,对仗工整;用典颇多,而且贴切;写景优美,叙事简炼,抒情回荡。像这样的文学作品是壮族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智城碑》中的书体为真书,字体方正,端庄紧健,字行宽匀,布白疏朗,也是继承了魏晋至初唐的书法作风,特别是隋代的书风更浓,它是壮族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

  初唐时期的壮族社会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如何,史书缺乏详细记载,《智城碑》则提供了许多具体的社会事像,从碑文中可知,当时的壮人种植水稻,注重培养优良品种的传统,一直传到现在,所以上林的稻米至今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

  《智城碑》上弥漫着浓郁的道教意味,其中有许多道家仙释典故。在初唐,佛教在我国已经盛行,不仅中原如此,就是在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也不例外。但是,在距离柳州并不远的上林,佛教却毫无声息,深入人心的只是道教。所以,《智城碑》是研究壮族宗教发展的宝贵材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