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 正文

第五章: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百年中国的话语传播和影响(下):

1995年以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08日15: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荒林

  第四阶段:1995年以后

  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19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5个联合国区域委员会、16个联合国机构和计划署、12个专门机构和有关组织、26个政府间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员约17000多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6000名政府代表,4000名非政府组织代表和4000名记者。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行动纲领》分为任务说明、全球框架、重大的关切领域、战略目标和行动、执行和监测《行动纲领》的体制安排和财政安排,共6章,361段,10多万字。12个重大关切领域包括妇女与贫困、妇女教育和培训、妇女与保健、对妇女的暴力、妇女与武装冲突、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权利和决策、提高妇女地位机制、妇女人权、妇女与媒体、妇女与环境、女童。《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这次会议不仅奠定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时代,为中国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促进妇女平等的事业搭建平台,也为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影响着中国女性文学的视野。

  (1)译介作品

  199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包括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著、王蓁翻译的《女权辩护》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Mill)著、汪溪翻译的《妇女的屈从地位》。这两部作品均是启蒙时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作。两部著作分别出版于1792年和1869年,虽然出版年代有先后,但两部著作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为争取妇女平等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而高声呐喊,从分析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为出发点,探讨女性被边缘化的过程。《女权辩护》强调女人之所以被奴役,根源在于腐败的社会化过程,它不仅是女性心智的成长受阻,而且教导她们为男人服务才是她们的人生高尚目标。[[1]] 沃斯通克拉夫特强调教育和批判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批判思维的训练能让妇女对自己的处境和状况作出清晰的思考和反思,并促进她们心智的成长。“她坚信批判思维能把个体从没头脑的重复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适当的教育可以把妇女从为男人服务的角色定位中解脱出来。”

  十九世纪中叶,女权运动发展到一个新时期,不仅要求教育的平等,而且强调在政治上的平等,争取选举权和参政权。穆勒的著作强调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他指出规范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原则——一个性别法定地从属于另一性别——其本身是错误的,而且现在成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穆勒从社会进步的需要出发提出解决女权问题……他主张应从法律上维护女权,赋予妇女选举权和参政权,提高妇女素质,接纳妇女“进入迄今为男人独占的一切职务和职业”。他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整个人类关系将得到普遍的整顿,人类的天性将得到极大的好处。[[2]]

  而作为一名女性,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亲身体验着女性被压迫、被边缘的过程,亲身感受着传统习俗、社会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她从女性自身出发提出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其他社会权利,以期改善女性的处境。

  1998年广州出版社出版了S.A。沃特金斯撰写的《女性主义》,同年周宪等翻译的《当代艺术文化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其中收入肖沃尔特的《走向女性主义诗学》。肖沃尔特把女性主义批评分为两类:女权主义批判(feminist critique)和女性批评(gynocritics)。女权主义批判从妇女作为读者的角度出发,针对男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对妇女的歧视和歪曲,针对父权制传统的文学史和男性中心批评对妇女文学和女作家的忽视和偏见,进行批评和修正。女性批评是肖沃尔特自己创造的一个术语。这类批评从妇女作为作者——妇女作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妇女文学的历史、主题、类型及结构问题。……女性批评是要建立分析妇女文学的构架,发展以女性经验为基础的新的批评模式,而不是采用现成的男性中心的模式和理论,……这种批评倡导冲破父权制思想体系的束缚,在对妇女亚文化作深入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女性的价值观念和批评标准,并且依照这种女性的价值观念和批评标准去建构妇女自身的文学经典和传统。

  而被视为第二阶段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成标志的著作凯特·米莉特的《性的政治》则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由社科文献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她指出:性别之间的冲突较之民族间和阶级间的冲突更为悠久,两性间的争斗、压迫和反抗与人类历史伴随始终,从未止息。在她看来,性的问题实质上是政治问题。从意识形态、生物学、社会学、阶级、经济和教育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对男权中心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评和反思,并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让·热·内等享有盛誉的作家作品中流露出的男权意识一一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米利特从政治角度看待两性关系,认为两性之间的关系就是如马克思·韦伯所定义的那样,是一种支配和从属的关系。[[3]] 而两性间的权力支配关系、压迫关系根深蒂固于文化传统中,启迪人们对习以为常的语言、话语、文本等重新审视和分析,探讨女性在文化中的地位并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

  此后译介到中国有关女性主义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所突破,在内容和研究领域方面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有探讨女性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以及探寻出路的贝蒂·弗里丹的《非常女人》和《女性白皮书》(2000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系统介绍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作品,包括200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贝尔·胡克斯的著作《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翻译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200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约瑟芬·多诺万撰写的《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等;有张扬女性意识、解构男权中心意识形态、探讨两性关系的著作,如杰梅茵·格里尔的作品《完整的女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同年再版《女太监》);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的《历史中的性别》(东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国作家珍妮薇·傅蕾丝的著作《两性的冲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罗伯特·麦克艾文撰写的《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介绍后女权主义的缘起、发展脉络、主要流派等的著作,如2003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索菲亚·孚卡文的《后女权主义》、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伊丽莎白·赖特著的《拉康与后女性主义》;以及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文学、政治、语言、历史、等广阔领域的著作,如亨利·理查森等著的《女人的声音》,本书汇集了从188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段时间内关于新女性问题和运动的各种小说、诗歌、日记、书信、小册子、评论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克瑞斯汀·丝维斯特的《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陆伟芳翻译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玛丽·塔尔博特的《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巴巴拉·阿内尔的《政治学与女性主义》(东方出版社2005);简·盖洛普撰写的《通过身体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等。

  (2)学术界的积极应对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为女性主义的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的探讨等提供了权威的官方话语支持,与译介作品相伴相随的是各类研讨会的相继召开,向女性主义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正规化、本土化迈出重要的一步。

  在95世妇会的筹备过程中,关注妇女问题、妇女发展的各种研讨会的召开,反映出国家、学者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如1992年11月23至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北京大学首届妇女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围绕改革大潮中的妇女、妇女与法律、妇女生育与健康、妇女与文化四个专题进行讨论;1994年11月,“中国妇女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如何全面、准确认识评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及其对中国妇女的影响和作用的议题展开了讨论。为了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准备“妇女与人权”非政府论坛,1995年 5月16日至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主办了“妇女与人权”国际研讨会,旨在促进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1995年6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妇女与文学”国际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英语系、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社暨天津市文联《文学自由谈》杂志社联合主办,美国妇女运动领袖贝蒂·弗里丹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个女人的一生”的重要发言。与西方女权主义代表人物的近距离交谈和直接对话,为中国理论家进一步了解女性主义传统和近期女性主义发展趋势创造了条件。2001年9月12日,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等单位召集多位中日女作家,展开一次作品研讨会。著名中国女作家王安忆、铁凝、张抗抗、残雪、方方、迟莉、陈染、林白、迟子建、徐坤以及日本女作家津岛佑子、中泽惠、小川洋子、多和田叶子等参加了研讨会,中日两国当代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白烨、许金龙、川村凑等数十人也列席了会议,与会作家与学者们就中日女性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从女性角度看传统文化、笑和性的表现、风土和生死的想象力、探索语言的可能性等方面的主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为配合此次会议,中国文联出版社还策划出版了20位中国和日本当代优秀女作家作品集《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使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生活、了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现状。

  另外,有感于当时蓬勃发展的女性文学新局面和即将在中国召开的第四届“妇女问题世界会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设立了具有全国性的女性文学委员会,以促进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研究。成立十年来,女性文学委员会吸引、组织和推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于女性文学的研究之中,目前已召开七次研讨会,并举办过两次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评奖活动,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女性文学及相关研究的发展。

  (3)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

  社会性别(Gender)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之中。它是美国当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性学的基本内容。20世纪80年以来,社会性别成为国际妇女运动的重要概念。1992年在哈佛大学举办的“赋社会性别于中国研究”的学术会议,使中国妇女研究者们较系统地接触到“社会性别”概念,并与海外中华妇女学会(CSWS)建立联系,为今后的携手合作构建了平台。1993年海外中华妇女学会(CSWS)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了为期两周的“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的研讨班。来自CSWS的学者介绍了社会性别问题上的女权主义视角,将这一女性主义关键概念介绍到中国。

  而《中国妇女报》和《妇女研究论丛》则为社会性别概念的推广和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妇联的领导也明确提出将社会性别主流化,来自官方的肯定和支持促使,社会性别作为一种视角和分析工具在中国迅速传播,并成为中国妇女研究和妇女学的主要内容。

  当代的社会性别理论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的女权运动中。投身于女权运动的学者们在社会上向男女不平等的现实挑战的同时,对在男权文化中产生的西方知识体系开始质疑。她们审视的眼光不仅看到了妇女在知识体系中的缺失和受贬抑,还看到了知识生产中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看到了社会性别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基本的组织原则是以往学界研究所忽略的,看到了由这种忽略导致的人们作为常识接受的许多理论的偏颇和谬误。[[4]] 社会性别不是把性别关系看成是偶然的、不变的、简单的态度问题,而是将之与社会制度相连。“社会性别”概念反对两性之间的差异均为天生的的说法,反对“生理决定论”;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对原有的以男性为中心构建的人类知识体系持批判态度。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考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图景,使我们对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无法改变的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揭示建构性别的文化的媒介和载体,拓宽研究的视野与范围。

  随着对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也出现许多有关社会性别理论的书籍。例如,1998年三联书店出版、王政,杜芳琴主编的《社会性别研究选译》,撷取不同学科的代表作,反映“社会性别”的发展过程。马元曦主编的《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由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编辑,旨在引进90年代海外学者对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共收入论文,译文12篇,对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例提出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进程中贫困妇女比例上升问题,发展中国家政策调整对妇女的影响问题,扶贫实践中困难,和对各国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强调妇女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社会学研究,特别是妇女,扶贫课题的研究实践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高小贤等主编的《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于200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使用社会性别理论探讨了中国的社会性别现状。将社会性理论应用到中国现实语境、采用社会性别视角解读女性文学、探讨妇女学和妇女史的作品也有很多,如乐铄著,郑州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推出的《中国现代女性创作及其社会性别》,采用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1917-1949年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历程和发展变化,分为“五四”女性文学革命与融入时代大潮,走向社会革命两篇。将作家的创作与时代背景、政治局势紧密结合,透过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折射出女性创作的特点,作者不仅研究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家的作品,如林徽因、萧红、冰心、张爱玲等,也研究了一些非主要作家的作品,如罗椒、罗洪等,并突出女性创作与同时期男性创作的差异,体现了女性创作的独特魅力以及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杜芳琴等编的《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妇女与社会性别学书系》2004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从社会性别制度建构的历史变迁对妇女和性别关系的影响入手,考察中华民族从史前到近代漫长的历史过程发生的变化和延续,揭示了诸多层面的性别关系和妇女风貌的独特表现,而并非采用传统的“自由-压迫-解放”的模式和对妇女地位高低的简单评判,给人以启迪。

  正如王政教授所说,世妇会在我国举办,使我国妇女研究者第一次大量接触社会性别概念。可以这样说,伴随着围绕世妇会的种种活动,靠着体制内外的有话语权的妇女协同努力,社会性别话语正在中国崛起。[[5]] 社会性别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正“向各个学科领域积极有效地渗透,从而改变了众多学科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阐释。”[[6]]

  (4)本土学者的努力

  女性主义理论从80年代之初的引入、到如今的大规模介绍、研究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并言说,离不开中国学者们的不尽努力。95年以后本土学者的理论建树颇多,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a)  对女性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

  根据肖沃尔特的划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初期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批判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厌女症”。那种文学传统歧视妇女,歪曲和诋毁妇女的形象,并把众多的女作家排除在文学史之外。……在第二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发掘被父权制文学传统湮埋的妇女作家和作品,同时重新评价传统文学史中的妇女作家和作品。……在第三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反思,对建立在男性文学体验基础之上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传统理论观点作了修正。……一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在努力地建立和完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7]]

  中国学者在历史中寻找女性“被压抑的声音”、挖掘并重新解读女作家作品的同时,运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试图建构真正的女性文学。

  其中包括对古代以及近代妇女创作的挖掘和介绍,例如,2001年再版的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张宏生,张雁主编的《古代女诗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鲍震培著《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薛海燕著《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和刘慧英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等,传统上对文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女性作者所占比例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对古代女性作家的挖掘有利于建立女性写作的传统、历史沿革,进一步完善妇女文学史的构建。

  而1995年出版的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北京三联书店),则对长期以来文学中的男权意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她认为文学中常见的三种模式为:才子佳人、,诱奸故事和社会解放,而无论是哪一种,都体现了典型的男权思想,女人被描述为温柔的、柔弱的小鸟依人的形象,她们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依赖于男人,将自身的解放寄托于男人的身上。话语的描述将男性建构为历史的主体,而女性的形象在被扭曲与压抑中变得模糊不清、失去方向。王蒙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它开始动摇了我们一些习焉不察的传统男权观念,使我们开始把问题作为问题来看,使我们对于许多天经地义源远流长的东西进行新的观照与思考。

  (b)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女性文学的结合

  肖沃尔特在《走向女性主义诗学》一文中曾把女性主义批评分为两类:女权主义批判(feministcritique)和女性批评(gynocritics)。其中女性批评指从妇女作为作者、作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妇女文学的历史、主题、类型及结构问题。女性批评的目的是建立分析妇女文学的构架,发展以女性经验为基础的新的批评模式,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男性中心的模式和理论。

  理论的建构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玛丽· 伊格尔顿认为“批评家,诸如莫瓦以及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文学团体认为,是否建立理论别无选择,理论是他们的批评的必不可少和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陶丽·莫依也指出“除非我们继续建设理论,否则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危险地接近(我们)反对的父权制价值的男性批评集团’。”

  [[8]] 而如何在中国的语境之下应用女性主义理论、并创建本土的理论话语也是中国学者努力的方向,出现了一系列以女性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采用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方法解读女性文本的意义。1995年出版的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建国以来的文学作品从叙事学和性别研究角度进行研究,并对“十七年”文学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指出那个时代被压抑的是“女性”而非“性别”,而“无性别”的说法则忽视了女性本身的存在,隐含着男性对女性的压抑。

  借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女作家的作品、通过对社会制度、权力关系的考察挖掘不同时期文本内外隐藏的女性意识的专著还包括: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宗蕙的《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1998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乔以钢著的《低吟高歌: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1999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徐坤的《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徐坤对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详尽分析了文学界对95世妇会的召开所作的准备和调整,反映出各方对女性文学繁荣所作出的反应,并“通过大量详尽的文本分析,探讨女性写作的实践意义,并概括和梳理出诸种现象表层之后的背景渊源及女性写作在九十年代的基本脉络走向和特点。”[[9]] 200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荒林,王光明合著的《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文学文本中女性的处境、两性之间的关系,并从性别角度分析两性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对话直指中国两性关系的现状,探讨“女性与现代性”、“重读我们的身体和性”、“一个女人与一座城市的纠缠”、“女性的现实关怀和文化想象”、“女性成长的艰难旅程”等话题,透过文学中构建的形象和社会生活史了解人类的处境和两性关系,两性的对话既有感性的跳跃与优美也有理性的缜密和逻辑,暗示着对两性和谐的向往与企盼。

  (c)  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介绍和分析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源承袭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对西方女权运动、各流派女性主义理论的介绍从未停留过,从80年代初一直延续至今。对女权运动的介绍,使中国读者对历史中的女权运动有更清晰地了解,并从他人的经验与得失中找寻到自己的身影。这类作品包括1995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蔡磊编著的《平等·发展:当代国际妇女的目标与实践》;同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王政的《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2004年发行的《国际妇女运动与妇女发展》(费涓洪著)《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陆伟芳译)分别由上海古籍和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后者以探讨近代英国妇女的地位着手,以1866年的“女士请愿书”为起点,直至1918年部分妇女获得妇女选择权半个多世纪的过程,展现英国妇女为获得议会选举权所作的不懈斗争。

  西方女权主义者们在一次次困境面前不言放弃、坚持不懈;在与男权思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形成自身理论。中国学者在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梳理与介绍中,加入了自身的理解,如1995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林树明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三联书店出版、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1998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刘霓著《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2002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志红的《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作者借用赛义德关于理论“旅行的论述”,认为一种观念或理论从此处到彼处的传送,由于传者与受者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所造成的创造性的借用、误读和挪用,也就是说,一种外来的观念或理论,在传入本国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改造或转换。通过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分析,揭示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是被传入、接受、改造、融合的过程。

  结语

  历时四个阶段,在第四阶段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学者分析文本、研究作家作品的有利工具,作家们也从中汲取营养,开创新的写作领域、方法和语言的表达。中国各大高校也逐渐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女性主义课程。2004年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刊每年二卷,展示全球女性主义思潮前卫动态,介绍全球女性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并深入探讨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和与国际女性主义对话情况。设“女性主义在行动”“女学”“女性主义教育学”“女性主义关键词”“女性主义文本细读”“女性主义群落”“女性主义视窗”“女性主义数据存档”“女性主义全球信息点击”等专栏,呈现各国各群落女性主义风貌,反映各国各地区女性主义学科建设形势,勘探全球女性主义思潮之壮观,每卷约25万字,16开本,图文并茂,各栏目不仅适合高校教学参考及相关学科建设阅读,而且合适相关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参考使用。“中国女性主义”这一名词的出现和学术平台的形成,体现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本土化成效。

  附录:部分80年代后中国女性主义文献资料整理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主要译介作品

  1981 《美国女作家作品选》,朱虹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朱虹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美国当代文学》(下),(美)丹尼尔·霍夫曼,收录《妇女文学》一篇,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986 《女性学入门》,(日)富士谷笃子主编,张萍译,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6 《第二性》,(法)西蒙·波娃著,桑竹、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女性的秘密》(《第二性》第1卷),(法)西蒙·波娃著,晓宜、张亚莉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女性的奥秘》,(美)贝蒂弗里丹著,程锡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女性的奥秘》,(美)贝蒂弗里丹著,巫漪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一间自己的屋子》,(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王还译,三联书店

  1989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英〕玛丽·伊格尔顿编,胡敏、陈彩霞、林树明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女太监》,(英)杰梅茵·格里尔著,欧阳昱译,漓江出版社

  1991 《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等编,漓江出版社(收入肖沃尔特《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和苏珊·古芭《“空白书页”和女性创造力问题》)

  1992 《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挪)陶丽·莫依著,林建法、赵拓译,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女人:走出陷阱》,(美)贝蒂·傅莱丹著,毛迅等译,知识出版社

  1993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入朱迪斯·劳德·牛顿《历史一如既往?女性主义和新历史主义》)

  1993 《文学理论的未来》,(美)拉尔夫·科恩主编,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收入海伦娜·西索《从潜意识的场景到历史的场景》、凯瑟琳R斯廷普森《伍尔夫的房间,我们的工程:建构女权主义批评》、吉尔伯特和古芭《镜与妖》、肖沃尔特《我们自己的批评》)

  1995 《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商务印书馆出版(包括(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著、王蓁翻译的《女权辩护》和(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StuartMill)著、汪溪翻译的《妇女的屈从地位》)

  1998 《当代艺术文化学》,周宪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入肖沃尔特《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1999 《性的政治》,(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女性主义》,(英)S.A。沃特金斯著,朱侃如译,广州出版社

  2000 《女性的自我与表现:近代女性文学的历程》,(日)水田宗子著,叶渭渠主编,陈晖等译,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 《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三联书店

  2000 《非常女人》,(美)贝蒂·弗里丹著,邵文实、尹铁超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0 《女性白皮书》,(美)贝蒂·弗里丹著,邵文实、王爱松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1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美)贝尔·胡克斯著,晓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当代美国小说理论》,程锡麟、王晓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女太监》,杰美茵·格雷尔著,武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完整的女人》,杰梅茵·格里尔著,欧阳昱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PutnamTong)著;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美)波利·扬-艾森卓著;杨广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后女权主义》,(英)索菲亚·孚卡文;王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历史中的性别》,(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著,何开松译,东方出版社

  2003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美)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两性的冲突》,(法)珍妮薇·傅蕾丝著,邓丽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女人的声音》,(澳)亨利·理查森(HenryRichardson)等著,郭洪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美)克瑞斯汀·丝维斯特(ChristineSylvester)著,余潇枫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陆伟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英)玛丽·塔尔博特著,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陆伟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政治学与女性主义》,(加)巴巴拉·阿内尔著,郭夏娟译,东方出版社

  2005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英)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Wright)著,王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通过身体思考》,(美)简·盖洛普(JaneGallop)著,杨莉馨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美)罗伯特·麦克艾文(RobertS.McElvaine)著,王族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内女性主义理论主要研究著作

  1983 《中国现代女作家》,阎纯德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谭正璧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净化人的心灵:当代女作论》,李子云著,三联书店

  1985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吴宗蕙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历代妇女著作考》,胡文楷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女子与家政》,李小江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女性主义文学》,孙绍先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 《夏娃的探索:妇女研究论稿》,乐铄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女性问题在当代的思考》,陕西省妇女理论及婚姻家庭研究会、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改革中的妇女问题》,张连珍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 《文学广角的女性视野》,陈素琰著,花城出版社

  1988 《女性观念的衍变》,杜芳琴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女人的出路:致20世纪下半叶中国妇女》,李小江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性沟》,李小江著,三联书店

  1989 《女人:一个悠远美丽的传说》,李小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女性审美意识探微》,李小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浮出历史地表》,戴锦华、孟悦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风骚与艳情》,康正果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迟到的潮流》,乐铄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谢玉娥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 《华夏女性之谜:中国妇女研究论集》,李小江主编,三联书店

  1990 《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评传》,吕晴飞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0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魏玉传编,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0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殷国明、陈志红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中国妇女生活史(据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月初版重印)》,陈东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女性文学与文学女性》,曹正文著,上海书店

  1992 《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论》,盛英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十年》,熊玉梅等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2 《女性的世界:现代女性社会学》,申平华、邓微著,湖南出版社

  1993 《走向女人深处》,许玉乾、崔文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面对21世纪的选择:当代妇女研究最新理论概览》,熊郁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刘思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逐出伊甸园的夏娃》,郭小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3 《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乔以钢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 《中国的风流才女》,乔以钢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 《女性情爱的文学观照》,邢维著,学林出版社

  1994 《女权主义与文学》,康正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性别与中国》,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三联书店

  1995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刘慧英著,北京三联书店

  1995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陈顺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女性文学与美学》,任一鸣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 《新女性文学论纲》,王春荣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 《新潮女性文学导引》,荒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5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林丹娅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林树明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晚清文人妇女观》,夏晓虹著,作家出版社

  1995 《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李银河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平等·发展:当代国际妇女的目标与实践》,蔡磊编著,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5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三联书店

  1995 《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王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第2次印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女诫:妇女的枷锁》,张福清编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神话的窥破》,陈惠芬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中国新时期女性散文研究》,李华珍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 《平等与发展》,李小江等主编,三联书店

  1997 《文坛佳秀:妇女作家群》,马清福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李银河主编,三联书店

  1997 《追寻与创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李少群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女权主义文论》,张岩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杜芳琴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低吟高歌: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乔以钢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著,商务印书馆

  1998 《女权主义文论》,张岩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国妇女和女性主义思想》,邱仁宗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画在沙滩上的面孔:九十年代—世纪末文学的报告》,王绯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三联书店

  1999 《主流与边缘》,李小江等主编,三联书店

  1999 《解读女人》,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戴锦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李银河著,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9 《中国女性文学新探》,盛英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徐坤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女性与文学艺术》,周力等著,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0 《沉默的含义》,骆晓戈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性别的追问》,骆晓戈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从神话走进现实》,骆晓戈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身临“奇”境:性别、学问、人生》,李小江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批判与重建》,李小江等主编,三联书店

  2000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白解红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审视第二性》,张岩冰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0 《女性学概论》,魏国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吴小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谭正璧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荒林、王光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刘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花雨·飞天卷》,谭湘、荒林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1 《花雨·飞云卷》,谭湘、荒林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1 《花雨·飞鸟卷》,谭湘、荒林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1 《才女的世界》,陈学勇著,昆仑出版社

  2001 《2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林吉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徐岱著,学林出版社

  2002 《女性生存与女性文化诗学》,王春荣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古代女诗人研究》,张宏生、张雁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鲍震培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高小贤等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北极光的遥想者――张抗抗论》,郭力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非常纯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张岩冰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2 《女人的船和岸》,刘思谦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女性生存与女性文化诗学》,王春荣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百年中国女性形象:珍藏版》,李子云等主编,珠海出版社

  2002 《女性学》,罗慧兰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 《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徐岱著,学林出版社

  2002 《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戴锦华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罗婷著,东方出版社

  2002 《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宋素凤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中国现代女性创作及其社会性别》,乐铄著,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王立、刘卫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陈志红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风骨与物哀:二十世纪中日女性叙述比较》,林祁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李小江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历史、史学与性别》,李小江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国际妇女运动和妇女组织》,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妇女研究室编,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2 《文学经典的挑战》,孙康宜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 《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方守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杜芳琴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中国的理论与实践》,荣维毅、宋美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王恩铭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女性与社会发展:第二届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郑玉顺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 《用身体思想》,艾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不守规矩的知识:妇女学的全球与区域视界》,余宁平、杜芳琴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乔以纲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女界钟》,金天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西慧玲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所谓伊人:女性创作传播的“语境”阐释》,薛中军著,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黑夜的潜流:女性文学新论》,于青、王芳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3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让女人自己说话。文化寻踪》,李小江主编,三联书店

  2003 《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李小江主编,三联书店

  2003 《让女人自己说话。独立的历程》,李小江主编,三联书店

  2003 《让女人自己说话。民族叙事》,李小江主编,三联书店

  2003 《越界的挑战:跨学科女性主义研究》,钟雪萍、劳拉·罗斯克(LauraRoskos)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失落与追寻: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变化》,陈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林聚任主编,羊城晚报出版社

  200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政治》,李英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越界:跨越文化女权实践》,王政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林树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中国女性主义》春卷/秋卷,荒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寻找失去的天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论》,周海波、孙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罗婷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任一鸣著,九州出版社

  2004 《性别视野中的网络文学》,许苗苗著,九州出版社

  2004 《徘徊在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禹建湘著,九州出版社

  2004 《失笼的囚徒》,姜云飞著,九州出版社

  2004 《抗争与超越: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任一鸣著,九州出版社

  2004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盛英著,九州出版社

  2004 《母女关系与性别、种族的政治: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研究[英文版]》,石平萍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薛海燕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社会性别。第2辑》,杜芳琴、王政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苏红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刘利群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英语世界中的女性解构》,施旻著,九州出版社

  2004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孟悦、戴锦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她世界:西方女性文学百部名著赏析》,王晓英、杨靖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陈顺馨、戴锦华选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文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刘思谦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罗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王绯著,商务印书馆

  2004 《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薛海燕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乔以钢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舒红霞著,人民出版社

  2004 《女性学》,骆晓戈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女书与楚地妇女》,骆晓戈著,九州出版社

  2004 《女性生存笔述》,荒林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男性生存笔述》,荒林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男性批判》,荒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国际妇女运动与妇女发展》,费涓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社会性别。第2辑》,杜芳琴、王政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佛教女性观:男女同尊》,杨孝容著,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仝华、康沛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中国:与女性主义亲密接触》,魏开琼选编,九州出版社

  2004 《女人,做自己》,张红萍著,九州出版社

  2004 《为正义而辩:女性主义与罗尔斯》,郭夏娟著,人民出版社

  2004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加)朱爱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姚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中国女性之生命如歌》,王开林著,岳麓书社

  2004 《第二性:全译本》,(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著,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全球视角: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周颜玲(EstherNgan-LingChow),(美)凯瑟琳·W。伯海德(CatherineWhiteBerheide)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中国女性主义》春卷/夏卷/秋卷,荒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黄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女性主义》,李银河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花朵的勇气: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女性主义批评》,荒林著,九州出版社

  2005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吴庆宏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美女文学”现象研究:从“70后”到“80后”》,邵燕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刘思谦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李有亮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王政、陈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乔素玲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妇女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李明舜、林建军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美)曼素恩(SusanMan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沈奕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女人》,(法)亚里克·里帕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5 《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李小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女人:跨文化对话》,李小江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女人读书:女性/性别研究代表作导读》,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中国女性主义》春卷/秋卷,荒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美) 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 选自http://www.pc2nd.com/bbs/UploadFile/ebook/%C5%AE%C8%A8%B1%E7%BB%A4%A1%A2%B8%BE%C5%AE%B5%C4%C7%FC%B4%D3%B5%D8%CE%BB.txt出版说明

  [[3]] (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4]] 王政著,《越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5]] 同上,第46页。

  [[6]] 同上,第95页。

  [[7]] 程锡麟、王晓路著,《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8]] 陶丽·莫依著:林建法 赵拓译,《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9]] 徐坤著:《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