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雪归:松巴峡里松巴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7日10: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雪 归

  秋日的阳光洒在高原的黄河岸,明媚而浓烈。

  一条蜿蜒的临河小道通向松巴村。“松巴”为藏语,意为“三沟之口”,黄河就在这个高原上的藏族村落旁边日夜奔流,永无止歇。

  一侧是不断变幻的奇特地质,峰群或隐或现,一侧是碧波万顷的黄河奔涌逐浪,向着松巴村行进,沿途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

  丹霞地貌是不可不说的一景,那幻彩多姿的七彩峰群会首先吸引你的眼球。传说中这赤红、苍黄、青灰等七色相间的峰群是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的所在,这形成于1.2亿年前的奇特地质现象,一定会让你惊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山崖经过亿万年岁月风雨的侵蚀,有的直逼天际,有的则或蹲或卧,形态各异。整个峰群姿态万千,变幻多端不说,那红的火红,如霞似锦;那青的靛青,如黛似翠;更间以灰、白、黄等色彩,有宝塔状、有蘑菇状,有针状,有棒状……浑然天成,耐人寻味。

  青杨与旱柳是松巴村最常见的树种,入村时这两类树木整齐地列队迎候。之前走过的几十公里只有低矮的刺丛,难见高大树木,这突然生出的树木让人眼前一亮。而随后入眼的土墙也是松巴树的一景。这些经年长着青苔的苍黄色土墙,没有水泥钢筋的影子,顽强地环围在小村每一户人家的四周,加上那一面面由精雕细刻的木檐层层装饰的大门,一个原始而朴拙的藏式村落就在你眼前了。那随风猎猎的五色经幡,传递着岁月里亘久的关于和谐吉祥的祈福祝祷。几乎家家院门前都有的果园此时果实累累——长把梨最为常见,压弯了枝头,醉人的果香把这个季节里收获的喜悦尽情铺陈。花椒树上结满了紫红的花椒粒,一串串在尖利的木刺和青绿的枝叶间探出喜人的色彩,浓郁的麻香直扑鼻孔。这松巴村的花椒以其色鲜香浓、粒大味纯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说起特产,不能不说松巴村自酿的酩馏酒。当地村民的酿制技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以青稞和小麦或其他杂粮为主要原料,加以精心的发酵与蒸馏,加上这里清冽的山泉水和独特的酿制技术,这里出产的酩馏酒性味辛温,入口绵甜,酒精度低,饮后不头痛,是当地人喜爱的饮品之一。细心的来访者在松巴村一定会发现一些人家屋檐下悬挂的酒曲饼,当地人将酿酒之后剩下的原料压制成饼状,中间用细绳穿孔,与自家产的玉米棒子挂在一起,是独特的一景。

  松巴村清香甘醇的酩馏酒离不开松巴村的山泉水。小村尽头的红柳林处,有三眼清泉淙淙而流,俯身掬起一捧入口中,一股甘甜沁入心脾。由这纯天然无污染的泉水酿制的酩馏酒自然味道更胜一筹,这奥秘除却当地村人流传已久的独特酿制技术,还应与这泉水密不可分。

  这几股山泉水汇入不远处的一片苇荡中。当金风拂过,茂密的芦苇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别是一种风情。而与苇荡相对的青峰,正如莲一样盛开,大山也因此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莲花山。有桑烟正从山际梁亭屋宇间袅袅升起。当地村人告诉我们,坐落在山际的,是一座红教寺院。寺院规模不大,除了本村的出家人修行以外,常有外人来此修行。这临河靠山的小寺风光之美自不必多言,加上这份僻静与幽远,在此清修,自然是绝佳的选择。

  松巴村里最值得一说的还是几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树,最大的一棵八九个人都合抱不过来。那亭亭华盖之下的巨大树荫,形成一个天然的遮风避雨之所。村里几百年树龄的大树我们见了三棵,其中最大的那棵看上去竟似三株树干合抱生到一起,枝叶自是密不可分,树身与树身竟也是长在一起没有缝隙,只是树形看来略有分别。村中年长的老人告诉我们,这棵树在他们很小时就已经有这么大了。据他们的父辈和祖辈说,早前这棵树因为树身太大,渐渐长成了空心,有一天,有顽皮的村童趁大人不备竟在树中玩起了火,村人发现后赶紧扑灭了大火,并在已然空洞的树身中间插入三棵枝条,于是天长日久,这树便长成了今天的样子。

  枝繁叶茂冠盖如云,这几棵古树在这个偏远的小村落与岁月的风霜苦斗数百年,那坚硬粗糙的树身自是甘于寂寞的,而新生的枝叶正向天际努力伸展,以争取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品——阳光,那同样是我们人类必不可缺少的东西。细想起来,这几棵古树所以能健康生长到今天,除了这临河靠山的自然环境,也与村人所持的信仰有关。抛开松巴村民对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里艰难生长的高大植物自发的珍惜之情,在这个全民信教的村落,其原始古朴的信仰及由信仰衍生出的求得庇护的本能,使得当地村人认为这古树是有灵魂的,与神灵无二,所以对其精心看顾,不会任意砍伐损毁。烛照大地,信仰的力量自是无穷的,由这几株自然健康生长的古树可见一斑。

  我几乎是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小村落,当我看到村中那一轮由水流推动着的木制转经轮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每转一周就会敲响梵铃发出金属质地的清脆之音时,这个村庄的静谧与冷寂一下子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儿时诸多关于村庄的美好记忆开始复苏。我也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当我一天天长大渐行渐远时,我和许多人一样疏远甚至于厌弃关于村庄的诸多物事,当我被动地习惯于在没有底线、没有畏惧、打破禁忌的城市中行走时,城市也以其水泥钢筋构筑的冷硬让我感受着其间的冷漠与薄情。如今我在松巴村里怀念曾经抚育我的村庄时,那个村庄温热的炕头和村庄里许多熟悉的面孔亲切而遥远。

  必须得告诉你的是,松巴村很小,小到人口不足300人,小到全村不足百余户人家。离开松巴村时,我有满胸满怀的留恋,因为我知道:属于我们的村庄,已是如此稀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