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为文艺家做一些实事

——访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3日09:33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民心中的梦·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推介”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陆在易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受到北京音乐界的热烈关注与好评——不仅仅在于主角是名家,不仅仅在于作品在合唱界耳熟能详,更在于它是上海文艺界的一个代表——传统悠久的“上海之春”如今有什么新的转向?上海文艺走出去,文艺工作有什么新方法?近日,本报记者就上述话题对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进行了专访。

  记者:首先祝贺这次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这台音乐会充分展现了上海音乐界的实力。这台音乐会对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意味着什么?

  宋妍: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此次音乐会的标题上面还有一行字: “人民心中的梦·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推介” ,这次来京演出,是1960年开始举办的“上海之春”近些年寻求突破和变化的一个象征。过去50多年,“上海之春”一直以上海本地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为主,是上海本地音乐院校、音乐人才的演出聚会;近两年,我们有一些变化:比如去年第29届“上海之春”上,主办方提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社会”的理念;今年5月刚刚举办的第30届“上海之春”也是这样,所以我们把陆在易先生的音乐会作为来京宣传的载体;同时,这对上海音乐界、北京音乐界而言,也是有意义的牵手,对于两地音乐交流和发展都有好处。

  记者:“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多年来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这次组委会为什么选择陆在易先生的作品进京演出,主办方基于怎样的考量?

  宋妍:陆在易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代音乐家,他的作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尤其以《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代表。现在全国文艺界都在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我们推出他的作品,意在表述我们的导向和理念,从一个角度诠释“人民心中的梦” ,希望借助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启发观众作深度思考。

  另外,陆在易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几乎都在“上海之春”首演,继而产生社会影响,他在1961年时便有作品参加第二届“上海之春” ,尤其从1982年的第十届起,“上海之春”几乎连续几届都有他的作品,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作曲新星” 。可以说,陆在易与其他许多音乐舞蹈艺术家一样,见证、参与和伴随着“上海之春”的成长与发展;也可以说,“上海之春”促成了陆在易与其他许多艺术家的优秀作品的问世,他和他的作品,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上海之春”的宗旨:推新人新作。

  还有一点,陆在易先生的作品,有很多都成为全国合唱界的保留曲目,他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作曲家;据统计,此次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有60 %都是北京地区的音乐人和合唱爱好者,可以说,这场音乐会也是京沪两地合唱界的一次业务交流。

  记者:我们注意到,为了此次作品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市文联付出了很多心血,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连轴转。这样的音乐会对于今后上海市文联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宋妍:今年上海市文联在关注推动出作品出人才的同时,也特别关注到老艺术家艺术生命的延续问题。我到艺术家家里去拜访,他们基本上都在和我谈艺术,所以我想,文联对老艺术家的服务工作不应只限于生活方面,更要贴近艺术家的需求,为他们艺术成果和精神层面提供宣传、帮助和服务,这是我们工作思路的转变。

  这次的工作团队大部分是年轻人,经受了考验,也和演出团队有了深入的沟通和联系,这是文联工作队伍发展壮大、不断提高水平的重要培养方式。

  记者:上海文艺界近些年与北京文艺界交流频繁, 2007年曾经举办过海派书法晋京大展;此番陆在易作品音乐会也在北京音乐界引发热议。今后上海市文联在京沪乃至全国文艺界的交流方面,还有哪些新想法?

  宋妍:除了曾经举办的书法大展,去年上海戏曲界也在北京做过交流;今年上海交响乐团和歌剧院也来京演出, 11月,我们还将在北京举办美术作品晋京展览……这是上海市文联、上海文艺界“文化走出去”的积极举措。在未来,我们还希望加强京沪两地摄影和戏剧方面的交流与联系——从实际出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