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谭宗远:闲话“海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8日09: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谭宗远

  此处所说的海味,是加了引号的,不同于我们餐桌上吃的螃蟹、蛤蜊、大虾等海鲜。那指的是什么呢?直白地说,就是海的味道。

  海的味道,凡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是腥的咸的,迎面吹来的海风,就裹挟着这两种味道。只要闻到这腥咸的海风,瞎子也会知道是到了海边了。

  但我这里所说的,还不是这种味道。是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到乳山,住在银滩。银滩距乳山市区有十三公里,滨海,东西长二十二公里,楼房鳞次栉比。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儿买房度假,虽然大部分房子都空着没人住,但七八月间人也不少。我就是来此租房度假的。刚到时天气晴好,我到海边转悠,看见一些绿色植物漂浮在海面,顺着波浪落在沙滩上。这种植物形同我们吃馅儿的茴香,只是更长更翠绿也更柔软。我问这是什么,有人说是海藻。我虽然不大明白海里为什么会有这东西,但联想到多年前电视里播放昆明滇池绿藻成灾,源于往滇池排污,觉得这种藻类植物总不是什么好东西。又过了两天,坐车去附近的文登,经过一片海面,好家伙,完全看不见海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际的绿色“草海”,初以为是到了草原,但看见这无边的绿色起伏波动,才晓得这不是草原,是海。海藻竟如此之多,我不禁愕然。可是旁边有一位朋友,说了两句话让我释然了,他说:“这是海白菜。这里的养殖业发达,海白菜过剩,才有这现象。”我问:“这不是海藻啊?”他说:“不是。是海白菜。”我觉得我真是少见多怪,这绿色非但不是什么污染造成的,简直就是一派丰收景象啊。

  接着就是连阴天,有时下点雨,房间的窗子敞开着,隐隐的时有一股臭味袭来。起初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淘粪车在附近抽粪哪,可是这臭味却很顽固,并有渐趋强烈之势,特别是入夜后臭味更浓,好像窗外就是厕所,就是地沟。怎么回事?我纳闷,老伴也纳闷。小区环境那么好,楼间距宽得恨不得能容下两座楼,满眼是青草地、绿树林,哪儿来的恶臭呢?

  谜底终于揭开了。臭味并非来自厕所、地沟,就来自不远处的海,是海上的藻类在作怪。这并不是什么海白菜,它的学名叫浒苔。

  浒苔,《辞海》上有解释:“也叫‘苔条’‘苔菜’。绿藻门,石莼科。藻体由单层细胞组成,管状,中空,单条或分枝,绿色。基部以固着器附着岩石,生长于潮间带。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晒干后供食用。”网上对浒苔的解释更详尽。

  这个东西为什么会泛出臭味?道理很简单,腐烂才能发臭。那么多的浒苔,泡在海水里,如不及时打捞运走,很快就会腐烂,恶臭由此产生。我见过工作人员把浒苔打捞出来,堆到岸上,如一座绿山,然后用卡车运走,深埋在什么地方。但是今年的浒苔实在太多了,今天的还没清理完,明天又出来一大片,捞不胜捞,运不胜运,所以臭味几乎天天都能闻到。阴天的时候仿佛烂得更快,臭味也更强烈。

  这东西说是能吃,做汤非常鲜美,也可以制成糕饼,但我没见谁拿回家去吃,就这么腐烂发臭,毒害着海边的空气。我在海边住了一个月,起码闻了二十多天臭味。

  浒苔形成的原因,和污染有关。由于人们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氮含磷的污染物,造成了海水的富营养化,容易引发赤潮,也容易导致绿潮。赤潮是海洋灾害,绿潮同样也是。浒苔大量繁殖能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死亡的浒苔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浒苔分泌的化学物质,还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而胶东半岛沿海,近些年楼市开发过热,到处是新旧楼盘,到处是售楼处,到处是看房车;一线海景房,二线海景房,三线海景房陆续推出,各有各的价位。就以乳山银滩为例,开发不下十几年了,楼群已然触目皆是,几无隙地,可眼下还有新楼盘不断开盘,二十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据说已挤了一百三十多个小区。政府靠卖地赚钱,开发商靠卖楼赚钱,想的都是如何发财。可怜好端端的宁静村落和肥沃的庄稼地,就这么一片一片被征用被蚕食,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难道现代化就是侵占耕地废掉农业破坏美好的田园风味,盖这种只产生垃圾、污水和粪便的楼房吗?照此下去,我们的沿海,我们的国家,除了一堆又一堆谁也不需要的破楼外,什么也不会有了。何况有人看见污水、粪便通过管道排到了海里,毒化着美丽的大海。我不敢说我在银滩见到的浒苔就是我们自己排污造成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难辞其咎。

  联想到浒苔可食,我倒是想,倘若我们在浒苔的开发利用上下些功夫,不是可以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吗。我上网搜了搜,发现确有人在这么做,有专家表示:浒苔可制成浒苔茶;还有的专家说:浒苔是一种优质的天然绿藻资源,是可药食两用的海洋绿藻,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矿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活性成分。但是,又看到一条消息,说是人工培植的浒苔可食,而野生浒苔不可食。我又颇有些困惑了。

  看来,关键还是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尊重自然,爱护海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是克服浒苔蔓生的正途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