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正文

随机调研让形式主义无处藏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7日15: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拒绝“被导航” 防止“被调研”(反对“四风” 服务群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云南省委组织部干部走到田间地头随机调研摸实情。 资料图片云南省委组织部干部走到田间地头随机调研摸实情。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调研本是件好事,可现实中往往却是事先打好招呼,视察层层陪同,路线被规划,对象被圈定。这类调研常常让领导干部摸不准实情,影响决策。同时,频繁接待调研也成为基层单位不能承受之重,往往调研人员还没下去,基层已忙成一团……为解决此类问题,2012年8月,云南省委组织部试行新机制,在全省组织系统内开展随机调研。目前,该制度已开始在云南全省领导干部中推广。随机调研到底如何进行?能否找出真问题?能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探访。

  1.改变上级“被调研”、基层“备调研”

  “以前下去调研,路线基本被指定,听到的往往是形势一片大好,有的调研对象甚至被要求背台词。”一次调研,让云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张文旺哭笑不得:“当地老百姓一看到我们就对我们说‘领导疯疯癫癫地来了,真辛苦!’后来才知道是他们被要求背台词,当地群众文化水平低,连普通话都不太会讲,被要求说‘风尘仆仆’,一紧张就说成‘疯疯癫癫’了。”张文旺直摇头。

  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街道宝山村党总支书记杨文华对之前的调研模式也颇有看法:“以前上级领导干部下来,我们都会事先接到通知,让我们好好打扫卫生,准备几个像样的菜,为了迎接调研,我们都忙得团团转,而且领导下来调研,陪同的人特别多,市里、县里、乡里的,想和领导说上话都特别难,更别说反映问题了。”

  一段时间以来,领导干部到一些地方调研,往往“被导航”、“被调研”,看到的只是下级精心准备的“盆景”;调研对象常常背台词、花拳绣腿,如同演戏;接待调研也成为许多基层单位的重负,为了迎接调研,基层忙着讨论方案,忙着研究参观路线,忙着准备汇报材料……针对这些“痼疾”,2012年8月,云南省委组织部专门制定《全省组织系统随机调研制度(试行)》,提出在全省组织系统内开展随机调研。

  随机调研到底有何独特之处?

  “随机选点,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要求到田间地头,特别是困难多、情况复杂、交通不便、平时去得少的地方,开展专题性、抽查式的调研。”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崔茂虎介绍,“还得自带行李、轻车简从,提倡吃住在农户家,食宿费用自理,过县不扰官,进村不扰民,每组成员2—3人。”

  随机调研会不会是漫无目的地到基层走走、看看、聊聊,随便调研?

  常规的调研一般都有书面材料,有规定程序,调研者基本上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只需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就能获得较多的信息。然而,随机调研如果不做准备,就可能抓不住重点,找不到问题。昆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彭琪对随机调研体会颇深:“东看看、西问问,乱抓一把,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浪费时间精力。”

  随机调研要摸准实情,必须精心策划、充分准备。“下去干什么?怎么干?要了解哪些情况?解决哪些问题?都得做好准备,要背着‘问号’,带着任务下基层,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维佳说。

  为了强化调研的问题导向,云南省委组织部每季度都围绕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确定1—2个统一主题,同时,各处室可根据业务职能和工作需要,增设自选主题,做到主题突出,防止盲目调研。

  2.吃住在村里,1个行军包、4菜1汤

  8月26日,记者跟随玉溪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川铭到玉溪澄江县、峨山县随机调研。调研前每人分到1个标配的军绿色行军包,里面装着床单、被褥、洗漱用品,约有9公斤重。一辆车,没有陪同,没有迎接,走到哪,就在哪吃饭;调研到哪,就在哪家住下。

  中午11点,澄江县海口镇海口村村委会食堂内——4菜1汤,土豆丝、丝瓜尖、毛豆、炸小鱼、米汤。“最近村里组织了几次党员活动?”“村里的经费怎么筹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边询问村党总支书记付琼,陈川铭边用大勺将土豆丝放进碗里。午饭结束后,陈川铭塞给了付琼一个信封:“这是午饭钱,每人20元。”“从前很少能见到这么大的领导,见到了也难说上话,现在领导没有架子,村里有问题也好反映了,吃饭还给钱,干部作风好了,距离也近多了。”付琼拿着信封感慨。

  之前调研基本上是层层陪同,领导干部听到的是好话,看到的是示范点,吃住都得回到县里甚至州里,而现在干部打个包就下基层调研,吃“苦”受“累”,能适应吗?

  “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干部确实不太习惯。”张文旺直言不讳:“但省委组织部长亲自带头搞随机调研,仅是武定县就去过16次,没在县城里吃过一次饭,没住过一次宾馆,部长个头高,有的少数民族家里的床比较短,部长就斜着睡,你想,部长都去了条件艰苦的地方,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叫苦喊累呢?”

  “其实,刚开始有的领导干部对随机调研不适应,不仅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更有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崔茂虎解释,以前去调研,什么都不用考虑,看什么、去哪里、在哪吃、住哪儿,别人都准备好了。随机调研刚开始时,还真是有部分干部下去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调研,也不知道去哪里了解情况,更不知道去哪里找饭吃、住在哪里,带回来的情况也很肤浅、很表面。

  “随机调研不能下去跑一圈,装一兜子材料,回来就搁在一边,或者随便交个调研日记了事,没有真正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可不行。”刘维佳强调。

  为了提高干部的调研能力,云南省委组织部在系统内专门开展随机调研培训,强调问题导向和落实意识。截至目前,组织系统已培训1.2万余人(次)。

  为了防止调研扎堆,云南省委组织部“特制”了一张随机调研数字地图,调研到过哪,上面会标注一面党旗,用鼠标点党旗,就会显示调研相关的时间、地点及内容。记者在地图上随机一点,便弹出了一个对话框:“5月25日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省委组织部研究室调研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

  今年以来,云南省委组织部已先后到16个州市、119个县(市、区)、363个乡镇(街道)、599个行政村(社区)、198个机关单位、41个企事业单位、34所学校开展随机调研,共计508人次参与。记者注意到,在数字地图上,云南各个州市均已插满了党旗,甚至在云南西北部半年积雪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上也插上了多面党旗。

  3.“再也糊弄不了领导,只能抓实工作”

  一年多的坚持,转变已悄然发生。

  随机调研找出了真问题。“之前我到保山市隆阳区听取群众对征地拆迁的意见,先是听了市委、区委安排的12位基层代表的意见,都说同意拆迁,说的都是好话,都在表扬我们的干部。但我随机调研到一个村,找了6位群众来谈,大家谈的却都是问题。”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谈到调研的亲身经历时十分感慨:“随机调研确实很有收获!”

  在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随机调研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收集的意见数量偏少,意见建议和整改方案有脱节,各单位对活动的理解、认知、主动融入有区别……针对存在的问题,云南省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已向44个单位发出“点对点”单项“补课”通知,“补课”内容102项。

  随机调研让形式主义无处藏身。过去,有的地方把工作当作“盆景”来抓,通过抓一些点来应付上级的检查,对上级盯得最紧、眼前最急的工作,应付性地抓,经常是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

  武定县委副书记陈真永曾陪上级领导调研,带领导看了武定2个示范点,领导说:“真永,这个地方我已经来过4次了。”陈真永非常惭愧,“以前其他地方我不敢让领导去,也不会带领导去。现在我工作有压力了,不敢只打造示范点了,再也糊弄不了领导,因为不知道哪天领导下来,也不知道他会到哪个村里面去,所有的工作都得抓实。”

  不事先通知,直接与党员群众接触,基层干部会担心害怕吗?

  “刚开始的时候,下去调研没打招呼、没事先通知,下级就会来人问是怎么回事,有的基层干部会编借口、找理由来陪同,最后都被劝走了。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负担也减轻了。上级没有官僚主义,下级自然就没有形式主义了。”

  “最初有的基层干部挺害怕的,特别是工作做得不好、基础差的地方,经过一年的随机调研,他们发现我们不是去找茬,而是去解决问题的,基层也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工作。”

  ……

  经过一年时间,基层干部对随机调研变得淡定了,但淡定的不只是基层干部,还有普通群众:他们见到领导干部不再紧张了。

  晚上9点半,峨山县宝山村摆衣寨村民小组,彝族村民柏宗良家中,陈川铭在了解完村民的收入情况、致富途径、生活需求后,坐在小板凳上和柏宗良唠嗑,68岁的老汉柏家修拿出了亲手制作的四弦琴为大家弹唱歌曲:“摆衣寨是好地方,山又高来水又清,领导来到我们家,问我生活好不好……”陈川铭也跟着哼唱起来,屋里充满了温馨。“以前看到干部,说话都会发抖,现在干部经常来,和他们也熟悉了,就像好朋友一样。”柏家修笑着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

  据介绍,随机调研制度目前正在云南全省领导干部中推广,参加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各省直单位已全面开展随机调研工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