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今日批评家 >> 今日关注 >> 正文
何英何许人也?
说来惭愧,笔者远闻其名,近谋几面,知道她供职文联,是个才女;读过她几篇评论文章和大半本《阁楼上的疯女人》,至于她何方人氏,什么来历,芳龄几何,性情怎样,全说不清。就凭着这么点了解,还要给人家写印象记,确实是难为无米之炊。我给她说“对你了解太少,恐难胜任。”她回短信说“周老师完全可以一口回绝,那我也没什么。”
我一口回绝的人与事可能太多了,恶名在外。回绝了别人的请求自然难免名声不佳,这也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笑骂由人笑骂,恶名我自揹之”。但是对何英,不能一口回绝,先得应承下来,再去搜索我那将近七十年的枯肠。为什么对何英就这么心慈手软了呢?有人会说,何英是才女,在作家眼里才女就是美女。这话说对了一半,才女二字,才在前,女在后。我这个人有时候偶尔会藐视权势轻薄钱财,但从来不敢贬低人的才华。才气和骨气是不可分的。有才必有骨,无骨不成才。八十年代后期数位军队作家京城小聚,已成醉态,约好以互搧耳光告别,轮到莫言那张胖脸,惧其才高,未敢痛下狠手。现在到了何英这一茬人,同样,不能“一口回绝”。但是写她的印象记也不是容易事,她不好打发——太聪慧了,悟性太高,虽说是相差着一代,老夫这点太极拳功夫,很容易露出破绽,嘴上不说心里会笑“他也原来如此啊。”
何英今年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看她文章里写到有个十几岁的儿子,估计是七0后。这茬人接触的少,但也知道其中的皎皎者才份比我们这一代高得多。就说人家何英吧,有批评家的学术功底,有散文家的语言驾驭能力,还有青年诗人的悟性和想象力,行而为文,如疱丁解牛游刃有余。因文而异,有时高论精辟、独有见地,不避名家,笔锋犀利;有时历数数代才女,饱蘸深情,女权气重;有时写起各类花草,如《黄郁金香》里的黄蕊蕊,那也是少见的妙文——“我活到现在,要说身边有什么人让我产生过不可克服的嫉妒心理,那还真的就是大学时的黄蕊蕊。”让何英说出这种话来可不是容易事,结果黄蕊蕊的自沉青格达湖,让何英说出了更厉害的心事——“让我心里永远难以不恨她。我还没跟她最后比试完,她就骄傲地走了。”
所以说,何英何许人?在这篇妙文里和盘托出,暴露无遗——何英是个有女人心事还有男人心胸的人。她不光有“不可克服的嫉妒心理”,还有要“跟她最后比试完”的自信力。何英心里有一种很强硬的东西,你别看她平时为人低调,与世无争,甚至有时还装出什么都不懂的样子,但是心里强着呐,说她“心雄万夫”一点都不过份。这种人亏是生为女儿身,又搞了文学,此乃崇尚英雄业蹟的男人们的幸事,不然,真还难说“天下英雄谁敌手”。
我如果说何英有女权主义倾向不知她能不能接受,当然是指在文学研究方面,社会行为方面倒未见有什么实践。你看她的《才女何须福薄》,为中国历代才女鸣不平;再看她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为罗丹、布莱布特,毕加索身边的燃烧殆尽的奇绝女人长太息。人类长期男权社会下的婚姻制度肯定远未达到合理完善,更未臻于解放与和谐人性,那些成就辉煌的艺术大师对美好女性从身体到灵感的榨取和冷酷,让人触目惊心!身为知识女性,没有点女权主义倾向才是怪事,至少是麻木或没出息。
但是女权主义并不等于性别主义,一味的性别袒护反倒沦为退步。何英写张爱玲的那篇《千古恨事由此铺开》便可见到她独立见解和判断功夫,人皆捧张,她不护张,一上来就说了实话:“我最初读张爱玲的小说就是不喜欢的,可是盲从的国人心理让我始终不敢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好像那样说出来,我就是一个顶没有艺术欣赏力的俗人。”还说“二十岁时的女人是容易喜欢张爱玲的,张爱玲式的有产者的情调,带着空虚浮华幻想轻易地填充了我们的心,我们甚至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找寻关于男人的知识和经验。”
这个看法又让她说到我心里了,不谋而合啊。我不否认张爱玲是个大才女,但我也看不出她有人们捧的那么玄!正如那个周作人,我是死活看不出他的那些散文究竟妙在何处!我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在暗中操纵着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判断。这些人自己创造不出任何文化,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别人的文化取舍,正如鲁迅所说“鸣鞭作奴隶总管”。他们既不是政府部门,又不是主管官员,但能量大的很,全国成千上万的小报都是他们的喉舌!我们以为“指鹿为马”是遥远朝代的一个赵高搞的笑话,不对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经常上演。
但是何英不是奴隶,她不听总管的鸣鞭,她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剖析,有批评,有惋惜,也有公正客观的评价。这又是一篇好文章,可惜正在起哄趁热闹的人们无心去听墙角的独白。人们对文学“衰落”呀“滑坡”呀“边缘化”呀等等的恶意哀叹已经持续有二十年了,是不是这样呢?比起八十年代的全民文学热,现在文学是边缘化了,但是“衰落”,“滑坡”未必如此。我倒是觉得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三个十年中产生的文学家,正默默无声地把当代文学推上一座新的高峰!
我这么说不是闭着眼睛说瞎话,我也是从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这套书中得出的结论,其中后五卷的作品令人吃惊,尤其是女诗人路也、宋雨的作品,我以为远远超过了前辈数代诗人!这些人毫无名气,如果不是这套大典选收,我便根本不知道她们的存在。我一下子突然明白,文学王国改朝换代早已成熟了!现在的门面是一个强撑的假象,内囊尽了,不堪一击!何英正是这几代人中的一员,她和她们一样拥有着出人意料的聪慧、才识、坚持、隐忍,她们早已拥有大家的胸怀眼光,却时时扮演着小学生的角色……
由此我想起与何英第一次见面的对话,颇有一点象征意味。
何英:哎哟,周老师太高太魁梧了,真得让人仰视才行!
我:没那么高大吧,可能你先生个子不高,所以看我高大了吧?
何英:我先生他不矮呀,但是没你这么高大魁梧。
我:你先生多高?
何英:他一米九。
我:啊?!我是缩了水的一米八。
何英何许人呀?
就是明明拥有一米九,却还要仰视一米八。
2013.6.12
(周涛,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