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今日批评家 >> 今日关注 >> 正文

批评的“纯真之眼”(何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6日13: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何英

  纯真之眼,这个19世纪美术批评家罗斯金提出的概念,历经阿恩海姆、贡布里希的理论挑战,其概念的真理空间似乎所剩无几了。贡布里希说,不存在纯真之眼,人们在看一个艺术品对象时不可能不带有先入之见。贡布里希当然说了一句大实话,但我猜想,罗斯金在提出纯真之眼的概念时何尝不知道!他只不过想以一个极端的、理想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概念,来绝对化他想象中的艺术创作而已。

  在这个失却了整体想象的世界,一切都已支离破碎难以确定,真理的有限性使用成了我们的智慧。在文学批评中何妨重提“纯真之眼”?也许,一个未经知识的定见或偏见污染,不畏世事艰难人情窘迫的孩童,看出来的世界最接近世界的本原。

  批评家的纯真之眼,可以规避他人云亦云。说好的时候,都好成一个样儿。说不好的时候,也不好成一个样儿。这不自然,也不真实,更不符合批评家的专业道德;批评家的纯真之眼,可以规避他拉帮结伙、混迹江湖。一个不人云亦云的人,有了独立的意志渴念,是不愿平庸地加入合唱团的,自然也不懂得理会那些江湖恩怨。或有前辈忧心忡忡地告诫:得罪多少人哪,稍不留意惹祸上身。混迹其中也已十余多年,个中得失不及总结,惟幸心中有双力争纯真的眼睛,如此还计什么伤痛;批评家的纯真之眼,可以规避他不懂得美的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起,批评家们就在找寻、塑形自己的独立文体。在学科化、规范化、学理化之后,是批评情美价值的失落。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批评难以称其为美,而美是一种价值。在这个铺天盖地的审美日常化进程中,最该有美的品质的批评,反而灰头土脸无态无姿;批评家的纯真之眼,可以规避他自降体格,写出自己都不满意的作品。一个批评家在当今,还有谁管得了他说话的嘴。要说自律,批评家是最该有自律精神的族群。只要保证了每篇作品都在它必然呱呱堕地的时分生产出来,保证它满满浸含着你对它的爱与责任,它是你的体温、气质、精血、智慧的结晶体,而你爱惜羽毛胜于一切,那么,还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责任心更高贵的呢;批评家的纯真之眼,可以规避他违背爱智求真的批评灵魂。批评家也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这种创作的要求也许更为复杂而精深。不但世俗的是非利害关系不在眼中,心灵神思的更大自由,才是她宛若天真孩童在自己的游戏王国里纵横驰骋的至高享受:至臻至纯的艺术之境,是”非功利”的顶级游戏,彻底地展现个人的禀赋与才华,纵横自己的百伶百俐,既可尖诮幽默又能高雅纯粹……如若能此,人生还有何求。

  简介:

  何英,生于1972年,新疆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中青年评论家班,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首届二届施耐庵长篇叙事文学奖评委。在《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自由谈》《小说评论》《扬子江评论》《时代文学》《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报刊发表约100万字作品。著有评论集《呈现新疆》《深处的秘密》,随笔集《阁楼上的疯女人》,新疆社科基金课题《新疆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等。2006年获新疆第二届“天山文艺奖”文学评论奖。2013年获《文学报﹒新批评》新人奖。有作品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等选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