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人物 >> 正文

“雪山宗”与李晨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6日10:11 来源:光明日报 李建华
玉龙小景(中国画) 李晨岚玉龙小景(中国画) 李晨岚

  玉龙是闻名天下的云南丽江玉龙大雪山的简称,“雪山宗”则是在上世纪之1940年时,由对玉龙万千变化的壮美气概感悟至深,以至皈依雪山的二位画家李晨岚、李霖灿提出并为之献出毕生才华。并且,这也被沈从文先生写进了以二李在玉龙游历为背景的小说《虹桥》之中,借此为李兰(李晨岚)、李灿(李霖灿)的主人公代言:是来给山水画法雪山开宗的。光阴似箭,这已是70余年前的事了。

  记得在1961年底,李晨岚先生由渝迁昆定居,住在昆明西郊黄土坡云南艺术学院旁一个村子里。我有幸成为了跟他学习中国画的一个小弟子,我当时十四五岁。晨岚先生当年中等个子,微胖,待人笑容可掬,操着河南口音。他在给学生授课时,通常是创作示范、技法讲解、名作分析、画史画论穿插进行,使学生如穿行于画史、画廊和锦绣山河之间,不知不觉间就渐入中国画的圣殿。有一天,我去交作业时,老师认为我“从现在掌握的笔墨技法看,可以试着写生和自己创作。”接着老师在铺开的棉纸上,沙沙地动笔给我作示范。他时墨时水,疾徐点厾,勾皴点染,干湿浓淡,只见飞云中一块突兀巨崖,似动非动地高耸于一片雾松之上。他放下画笔时,我尚自砰砰心跳。他说:“这是玉龙雪山上的一个小景,是当年写生后的创作,我的画和大多数画家一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早年到过玉龙雪山,游历过金沙江峡谷,那里有画不完的画,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其钟情于玉龙的情怀和留恋,溢于言表,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以后,我摸索着写生,试创小稿,并不断了解远在滇西北的玉龙大雪山。

  1976年老师病逝于家乡河南罗山县。对老师的怀念,对老师那种关爱学生、终身勤奋、不顾境遇,全身心创作探索精神的敬仰,使我长时间寻访老师的经历和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万分惊讶地明白了,当年我们竟然不知道老师原来是一个有着深厚学养和很高成就的新国画先驱者之一。

  发出“雪山宗”豪言的李晨岚、李霖灿先生皆河南人。晨岚先生出生于1910年,霖灿先生出生于1913年,晨岚先生以近十年的时间先后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学院、京华艺专、杭州艺专(国立艺专),先后师从齐白石、李苦禅、吴镜汀、林风眠、潘天寿。在抗日烽烟中随杭州艺专西迁昆明,在杭州艺专与李霖灿先生成了同窗好友。国立艺专到昆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沈从文先生的指点下,二李慨然以“国立艺专丽江工作站”的名义远赴丽江玉龙雪山,作边地民族艺术考察和创作。这一去,成了二李终身事业的起点。前往丽江途中,他们登鸡足山北望,数百里外蓝天下的玉龙雪山如白莲般涌出群山之上,使见过多少海内名山的二李恍如梦中,晨岚先生当即立志要为之创出皴法百种!及至到了玉龙雪山,见到开满各色鲜花的田庄,而横空出世的玉龙大雪山高耸在棕榈树之上,如剪影般悬在蓝天白云中;上了玉龙,一连七天的流连,千姿百态的雪峰,莹莹的绿雪,玉峰壁立,雪谷深彻,阴晴明灭,朝霞夕晖……千古不化的雪山晶莹剔透、气象万千,使二李产生彻骨的感悟,当即拜倒皈依了雪山。面对壮丽河山,他们痛感当时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深感文化人传薪继火、发扬民族精神的责任,于是立下了创立新雪山宗的宏愿。他们认为玉龙大雪山的雄壮奇丽,是中原及江南画家无缘亲见的,中国现代的山水画家正苦于摆脱不了旧的躯壳,而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分明就是中国山水画家的一条新路、新课题。他们认为只要捉住此地的真景实感,雪山宗可以变成新中国文艺复兴的晨号。此志一立,二李为之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之后四年,他们在丽江玉龙、金沙江、泸沽湖一带写生创作,学术考察,与当地人也结下了很深的情谊。以至丽江有“二李到,雪山笑”之口谚流传。当年李霖灿先生就把他们的所见所感以精彩的文字写了出来,通过沈从文先生发表在昆明出版的《今日评论》上,引起了轰动。之后李霖灿1948年作为原中央博物院受聘专家到了台湾,以后他的著作《大西南游记》《神游玉龙》《西湖、雪山、故人情》等记录和宣传了他们的艺术生活和理想。李晨岚对西部地区以玉龙雪山为主要内容的创作也取得很大成就,晨岚先生因之被尊称为“李雪山”。他讴歌玉龙大雪山的作品《绿雪洞天》入选全国美展,在西南地区美展上也有五幅作品入选。之后晨岚先生又把云南西双版纳绮丽风光作为创作重点,其中一幅立轴入选1957年的莫斯科新中国画展。而且他创作的很多作品,尤其是竹帘画,一时成了创外汇的亮点。

  时隔四十年的1983年,画家吴冠中先生不甘落二李之后,又往玉龙雪山,也颇有收获,创作了《春雪》《月下玉龙》《奔马》等一系列作品。在此前后,版画家李忠翔先生在初步了解了二李之事、之志后,也发出了继承“雪山宗”之志的志向,开始了新的努力探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