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蒋子龙:“野”是一种气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3日10:42 来源:河北日报 □蒋子龙(天津)

  在诸多名胜中,恐没有比“野三坡”更诡秘难解的了。名为“三坡”,分布于上、中、下三个层面,然野三坡纵横600平方公里,群山连绵,峭崿插天,深涧裂峡,奇洞怪泉,长溪飞瀑,冰川倒悬,分明是罕绝天下的嶂谷地貌,浓缩了华北14亿年地质构造的演化史,不然也不会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其著名的景观是百里峡、鱼谷洞、白草畔、万仞天关……“坡”在哪里?更不要说还是“三”个?

  可是,古文献上确实有这样的记载:“上坡与下坡因山脉之障蔽,气候亦有不同,寒暖相差半月许。每逢春令,下坡核桃已结实,上坡始花。雨降稍迟,耕种亦随之转移。”这个“上坡”莫非是指位于海拔1983米高处的“空中花园”白草畔?然而这里也是山势挺拔,奇峰竞秀,且为安山岩。此种地貌有三大特点:一是发育了许多造型奇异的岩柱,状人类物,惟妙惟肖,变化多端;二是发育了大面积原始森林,白草畔有万母林海,遮天蔽日,成为野三坡国家森林公园的主园;三是安山岩地貌呈红色,在这种永久的底色上,每到5月北方春暖花开之季,在白草畔冰川旁边就是千亩怒放的杜鹃,再杂以漫山遍野的五色野花,构成斑斓多姿的高空彩锦。独不知“白草”为何物?有如此丰富的色彩又因何得名“白草畔”?

  其“中坡”、“下坡”就更不知所指何景了?难道比白草畔略低的“龙门天关”,就算“中坡”了?那这个“坡”真是好陡啊!万仞如刀劈,垂天而立,草木横生,四周千峰拱卫,怪石嶙峋,自古便是京畿通往塞外的关隘,有“疆域咽喉”之称。曹操过此曾作《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长城古堡,摩崖石刻,名树古禅,山色空明。明清古迹与瑰丽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

  ——— 不管如何险峻,“天关”总还跟“坡”能贴上点边儿。照此类推,海拔应该在最低处的“下坡”,便不知属于谁了?总不能将横贯野三坡的拒马河称为“下坡”吧?此处山有多高,水便有多长,千山万壑形成万千溪流,山纵水性,水助山势,源从天上落,高峡千丈水,最终汇成滔滔拒马河。“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练飞。”拒马河有时像它的名字一样充满野性,波浪翻空,吞吐风涛;有时清流婉转,灵脉浩浩,造就了浓郁的山水田园气象,呈现一派如画风光。

  似乎也不能将野三坡另一低处“鱼谷洞”,称作“下坡”吧?它毕竟是“洞”而不是“坡”。其深约3000米,分为五层,层层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内藏一湖,洞口与一神泉相连,终年不断地向外喷涌甘洌清凉的净水。之所以称其为“神泉”,自古以来每到谷雨前后,洞口像喷射稻谷一样随着水流向外喷鱼,每到傍晚,山里人背着竹筐、筛子到洞口接鱼,多时可达2000斤。当地人叫做“石口鱼”,科学家称其为“多鳞铲颌鱼”,经多次考查、百般研究推测,却始终解不开“鱼谷洞喷鱼”之谜。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两个农民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过于贪婪,趁社会动乱于喷鱼季节用炸药将洞口炸大。石口鱼不仅没有增多,反愕然消失,“不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从那时起,泉水还在喷,鱼却始终不见踪影。这给无所不能的现代科学提供了课题:过去的鱼从哪里来?现在的鱼到哪里去了?鱼谷洞还能不能重现喷鱼奇观?

  如果“拒马河”、“鱼谷洞”算不得是“下坡”,那野三坡还有一海拔不高的妙处,但也不是“坡”,而是“沟”:海棠峪、蝎子沟、十悬峡,加在一起105华里,通称“百里峡”,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峡谷。地拔双崖,天余一线,既气脉磅礴,又风情百态。或峰峦压顶,花木临坡;或绝壁冲天,高挂瀑泉;或奇石兀立,峥嵘欲坠;或地转千弯,移步换景。峡谷内植被繁茂,多奇花异草,其中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草药1348种,常年空气温润,清香浮动,是中国北方极为罕见的胜境。然而目前开发出来让人能够进入的不过“百里峡”的一个零头,还有近百里的长峡处于原始状态,充分保留着自然的野性。或许这正是野三坡的优势。

  或者不必先死抠“三坡”的概念,还是来谈谈野三坡“野”在哪里?无论从哪个方位、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以及带着何种心绪进入野三坡,或尘土飞扬、燥热难挨;或雾锁霾罩、阴冷憋郁……一踏进野三坡,山青水碧,满眼葱郁,顿觉脑清眼亮,通身洁净。为什么?此处距北京市区不过98公里,其负氧离子含量竟是首都平均值的50倍,终年平均温度为23摄氏度,酷热时不会超过25度,三九严冬则不会低于14度。这也正是社会越发达,现代人越向往“野趣”的原因。还由于许多现代旅游景地太热了,太热就会太熟,太熟了自然就缺少生气,没有生气哪来的活趣和情趣?

  山就要“野”!“野”了才能自成气候。

  那么野三坡为什么能保有如此的野性呢?这由它的形貌和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像传说中的造山之神,雄踞于华北两大山脉的交汇处,敞开胸怀,伸展双臂,一条臂膀形成巍巍太行千里南下,另一条臂膀就是峥峥燕山一路东行,胸膛前怀抱着的便是方圆千里的野三坡。此地古来就有点“三不管”或“管不了”的意思,当地流传的民谣说,明代燕王朱棣扫北都没扫到野三坡。《涿州志》载:“此地即桃源,不知汉魏,遑论金元。逃名岩谷,遁迹林泉。大好河山,忍终袖手无人管。满坡积雪,山色有无间。”据传清康熙皇帝去五台山,竟在野三坡受阻,于是口出恶言:“穷山恶水,野夫刁民”。于是,野三坡的“野”名声,便愈加传扬开来。

  但凡没有去过的地方,一般不会对那个地方好奇,去过野三坡之后,反而对野三坡更加好奇了。没有去过便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什么,去过野三坡之后,却对野三坡有了更多不知道的东西。这大概就是野三坡“野”的魅力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