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新世纪华文文学:多元文化与多重视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3日09:53 来源:中国作家网公仲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一点:得到国际承认的成功作家,必须具有多元文化和多重视角的根基。莫言曾公开表态,谈到自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他去过许多西方国家访学,还特别喜欢阅读西方的小说、文学评论,甚至西方哲学著作。他的文学理念和表现手法、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无不受到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启示。尽管他写作的语言和所讲的故事很“土”,可他表现的思想观念、批判意识和技巧手法却十分现代,十分“洋”。其实,这也正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一大优势。

  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迅猛,多元文化、多重视角相互融合。老一辈华文作家、纽约的王鼎钧,在华人圈内被称为“无人不识”,年届90,笔耕不辍,他用“异乡的眼,故乡的心,审视表现一切”,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2005年他完成了回忆录第三部《关山夺路》,2009年又完成了第四部《文学江湖》,至此,一部完整的回忆录四部曲问世了。这部个人史,也是我们民族的族群史、家国史,他“写尽了中国20世纪生死流转”。诗坛泰斗、号称“语言魔术师”的洛夫,老而弥坚,在新世纪写出了伟大的诗篇《漂木》,这部长达3000诗行的巨著,被誉为“天涯美学的形象诠释”,他“心热眼冷,血热话冷”,以“孤独、离乡、死亡、流浪与漂泊多重主题”,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困境、栖息家园的终极关怀,以及对生命、灵魂的尊重、热爱和悲悯。剧坛上的“孙中山”、以一部《深渊》誉满诗坛的痖弦,融汇了“西方诗潮,东方智慧”,主张建立大中国诗观,更号召建构“世界最大的华文文坛”。在新世纪,他仍不停笔地作文写序提携后生,足见其勤奋、热心、真诚。还有欧华作协的创会会长赵淑侠,她从《我们的歌》一直唱来,在新世纪又唱出一曲悲歌《凄情纳兰》,对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坎坷命运、真挚爱情和优美词曲,做了精细独到的描述和深沉彻悟的思考。还有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已年过古稀的洛杉矶华文作协名誉会长于疆,他曾在台湾《联合报》拿过小说首奖,2012年又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苏北利亚》。他以博爱宽容的胸怀、冷峻平静的目光、黑色幽默的笔调,深刻生动地再现了上世纪年轻知识分子在苏北劳改营22年的炼狱生活,促使人们深深地反省,引起当代文坛不小的震动。

  当下,以中年作家为主体的新移民作家已成为华文文学的主力军,他们文学创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新世纪以来,严歌苓的佳作如井喷不可休止,她在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上连连位居榜首。她的《陆犯焉识》写中国知识分子近百年的历史命运,把人性的呼唤、悲悯的情怀、忏悔的意识、批判的精神、“不可救药的忧国忧民”的思想、“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理念和盘托出,发人深思。张翎的《金山》书写了中国侨乡方氏家族五代人海外移民130年的历史变迁,真可说是一部中国海外侨工百年血泪史,他们开矿、筑路、打工、纳税,为辛亥革命献金,二战从军捐躯,为抗日战争捐钱,为家乡开路建房,可最终在政治运动中却身世飘零。这样一曲移民悲歌,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大概是独一无二的吧。作家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从个人角度描述历史,上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在作者坦率而又平静淡然的倾诉中呈现出来,不仅使人深感切肤之痛,更有对苦难时代的哲理思考,可说是一部真诚的作品。此外,陈河构思精妙、惊心动魄的异邦传奇故事也令人叹为观止。刘荒田明快、隽永的散文以及他与王鼎钧的小品接龙,阐释人生哲理,可谓处世为人的导航仪。

  新世纪年轻一代新留学生文学的发展也值得关注。我认为,新留学生文学有别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来自台湾的留学生那种充满失落感、孤独感的悲情文学;也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陆留学生的“洋插队”文学。新留学生文学大致写新世纪前后从大陆出来的新一代留学生的生活遭际:他们大都有着高额奖学金,读过名牌大学,有高学位和高薪工作,虽不能说已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但也算是中产阶层,在华人圈子内,可算是姣姣者了。特别是他们与故国故乡的联系,再不像以前那样“阻隔”。他们现在的新问题是,在异国所接受的现代价值观念、人文关怀,以及子女教育、自然环境等等,与国内已有相当距离,而国际经济危机、失业的威胁、国内经济的发展、高科技事业的诱惑,迫使他们在归与不归面前作出抉择。同时,他们在海内外的种种感情纠结,延续还是割舍,也难以抉择。这样就产生了陈谦的《繁枝》,洪梅的《梦在海那边》,黄宗之、朱雪梅的《平静的生活》等优秀作品。他们的小说,用新世纪前后新留学生真实平静而又暗流涌动的生活写照,生动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归与否、爱国与否,不论身在何方,只看心系何处。

  新世纪的华文文学,老、中、青齐头并进,三箭齐发,前景看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