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幻片“集体失语”? 编剧和导演大多是“艺术派”,科学知识基础薄弱;作家郭敬明近日签约一批科幻作家力图突破
科幻电影洋溢着的人文精神是让观众感动和思考的重要因素。
科幻作家周宇坤认为,国外科幻大片已经在国内培养出了一大批喜爱科幻电影的青年观众,“国内的科幻片不必执着于同西方比拼特效,应该挖掘自身的优点和特色,用精彩的故事和人文情怀去吸引观众。”
《极乐空间》《侏罗纪公园》《环太平洋》《重返地球》……这个暑期档,中国电影院似乎成了国外科幻大片的展映专场。就在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这些电影的时候,人们也惊讶地发现,国产科幻电影在人们的记忆中几乎为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导演在“科幻”方面集体失语?
郭敬明瞄准科幻影片
记者昨日获悉,郭敬明出版公司目前已经悄然签约了一大批科幻作家,像陈楸帆、陈弈潞、飞氘、宝树等新生代优秀科幻作家,其中不乏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 85后新锐。郭敬明自己也坦承,眼下挖掘并推广国内优秀的科幻原创作者及其作品,有意识积累科幻作家资源,目的就是要将科幻图书出版与影视结合起来,打造 一条科幻文学出版影视产业链,为未来做准备。郭敬明说:“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为何举步维艰?我认为,这不仅仅是电影界的事情,身为创作上游的出版界也有相应 的责任。”
中国科幻“山寨化”
自《阿凡达》在中国创下票房奇迹之后,所有科幻类的美国大片在中国都可 以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在中国上映1周不到就掠走了9000多万元票房;詹姆斯·卡梅伦的《阿凡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掠走 了十多亿人民币;威尔·史密斯的《黑衣人3》在中国拿下5.16亿人民币——对任何行业来说,这样的吸金速度都是一个奇迹。
但与此形成 巨大反差的是,纵观近10年内的中国电影产业中所谓的“大片”,都依然停留在武侠和古代战争题材上,完全没有一部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逻辑严谨但又想 象力横溢的科幻大片。前几年冯小宁的《超强台风》、周星驰的《长江七号》、刘镇伟的《机器侠》、王晶的《未来警察》都可以被划为科幻电影的范畴,但山寨化 的模仿,毫无逻辑和想象力的剧本,遭到无数影迷和业内专家的诟病。
缺乏科学知识素养
编剧yoyo表 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近年的科幻片模仿痕迹过于明显,同时缺少科幻电影最根本的内核:建立在理性科学基础上的、汪洋恣肆的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幻想。 “其实中国人不乏想象力,也不缺少科幻作家,投资和特效也已经不能成为制约科幻片出现的根本问题了。”yoyo认为,这和国内目前导演、编剧的科学素养有 关。
知名导演张建亚也表示,中国的编剧和导演们的知识基础,决定了他们对科幻题材“有心无力”:“好莱坞的科幻电影都是经得起科学检验 的,第一流的技术、先进的武器、虚拟的生物,都有着自己的科学依据,连外星人的语言都自成体系。”据悉,拍出《阿凡达》的詹姆斯·卡梅隆,在大学时是物理 系的高材生,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著名导演,本身就是NASA(美国宇航局)的顾问。“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大多是‘艺术派’,别说科学支持了,连基本 的物理知识都不一定有。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