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张瑞田:擦肩而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9日15:3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瑞田

  记不得礼堂的位置,更记不得礼堂属于哪个部门,却记得在那个礼堂里,与汪曾祺先生擦肩而过。

  18年前,在北京东城区一个小礼堂里参加《中国作家》杂志举办的文学颁奖活动,那一天见到许多名闻遐迩的知名作家,有王蒙、唐达成、林斤澜、章宗锷、陈昌本、汪曾祺、杨匡满、王朔、徐坤等人,对于一名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些人如同股民眼中飘红的阳线,光彩照人,夺人耳目。

  那一年,王朔、徐坤还是青年作家,眼下我们一同进入中年。而那一年的中年人,当然老去,其中唐达成、章宗锷、林斤澜、汪曾祺已消失在岁月风尘中。

  莅临会议的作家都值得注目,我偏偏对汪曾祺有特殊的好感。那一天,我来得很早,坐在空空荡荡的礼堂,与朋友们闲聊。身后传来嚓嚓的声响,是脚步声,我本能地回头张望,看见一位瘦瘦的老头缓缓走来,我一眼认出,是汪曾祺。汪曾祺戴一顶礼帽,手执拐杖,上身穿一件黑色的夹克衫,步履有些蹒跚,艰难地向前移动。我站起来,看着汪曾祺从我的身边经过,轻轻说了一声“汪先生”。汪曾祺听见了,看了我一眼,点点头。

  他坐在我的前排,拐杖放在两腿中间,双手扶着,目视前方。

  我们不能继续闲聊了,我们担心语言的噪音有损汪曾祺的健康,就默默地等待。但是,在我们阅读史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汪曾祺作品,以及近在眼前的汪曾祺,无法让我们安然。我斗胆凑过去,问:汪先生身体好吧?

  他还是点点头。

  我又说:汪先生的书法很古雅啊。

  汪曾祺笑一笑,没有说话。

  我觉得,眼前这位老人的气场很足。这种感觉源于两点,一、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高度。他的小说、散文,平实、质朴,语言如黄酒般醇厚,是学问养出来的,个人风格十分显著。我几乎读遍了汪曾祺发表的文章,在他淡雅的笔调里,感受一种别样的才情。二、汪曾祺有丹青之爱。彼时,我的书法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也在《北京晚报》等媒体发表关于书法的随笔,对书画有本能的关心,自然会心汪曾祺的“另一支笔”。

  出席会议的嘉宾陆续进入礼堂,我依旧在汪曾祺的身后与他搭讪。我说:“我也写字。”

  “哦,写字好哇。”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了我一眼,“写什么字啊?”

  我告诉他,我写汉碑、魏碑。

  “哪个碑啊?”显然,他不满意我的笼统回答。

  是的,汉碑、魏碑是由众多的名碑组成,我的笼统回答,显然是对他的书法修养的不敬。我告诉他,汉碑写《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魏碑写《张黑女》。

  他思忖一会儿,说:“好碑,有骨力。要临帖,还有读帖。读帖也重要啊。”

  我说:“以后请汪先生指点。汪先生的字才是好字。”

  他笑笑,谦逊地说:“过去的一点底子,比不上老先生们。”

  他说的老先生们,一定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沈从文们。他们的书法有专业水准。

  当时,我在媒体供职,在与汪曾祺的交谈中,我突发奇想,何不请他为我们的报纸写一句话呢。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没有想到,汪曾祺痛快地答应了。

  会议即将开始,王蒙、唐达成、陈昌本等人已经在主席台就座。主办方对老作家十分重视,请汪曾祺等人坐到前排。在他准备向前排移动时,我把自己的名片递给他,同时说了几句客套话。汪曾祺看了一眼我的名片,风趣地说:我没有这个。

  在汪曾祺往前排走去时,我突然发现他的脸颊黯淡、沉黑,斑白、稀疏的头发从帽檐旁逸斜出,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让我感叹岁月易老,生命无常。

  一个月后,我接到汪曾祺寄给我的题词,信封上是他的亲笔字,钢笔书写,笔画有颤动的痕迹,但,遒劲依然。题词写在三裁的宣纸上,记得是两句旧诗。署名工整,印章清晰。

  两年后,好酒的汪曾祺终于倒在酒中了,去宜宾五粮液集团采风,他瘦弱的身躯没有能力抵挡酒精的侵扰,无奈地铩羽而归。

  去年,我们去宜宾五粮液集团采风,途中还在讲述汪曾祺的故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