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叶家又出一位作家,叶圣陶的曾孙女、叶兆言的侄女再闯文坛
独眼:我受王朔影响比较大
本期登场:《手腕》 花城出版社 林健锋 著
“活脱脱一个二流人物,还算有趣啦,也仅仅是有趣而已了。”独眼在豆瓣小站的作者简介是这么写的。认识不认识她的人看了她微博,都会觉得好玩儿。
她写的一类微博叫“吐槽役”,不仅黑自己,也黑别人,比如说:“……原来我被梁指导关注了。我一直以为我说他坏话他能发觉是因为他时不时在微博上搜索自己名字。我的心太黑了……”
又比如:“有些书评,本质上是概述。有些书评,一半是引语。然后,就结束了。
”
独眼,本名叶扬,“一个写小说的建筑界相关人士”。从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后,她做过数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在的本职工作是某建筑杂志“朝九晚五”的编辑。
工作之余她写小说,写书评,也写严肃的建筑评论。1998年念大学起在网上写小说,2003年开始在水木BBS上连载,后来被世纪文景的编辑发现,帮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比如,单身》。
去年出版的小说集《通俗爱情》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独眼,而最近新出的《在无尽无序的汪洋里,紧挨着你》则让人对这位女作家的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我写的软蛋并不懦弱”
现实——不然还能怎样呢?
据说起初独眼在BBS上写的是耽美小说,但她自己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耽美,因为不那么脱离现实,内容也都是生活化的东西。事实上,就从她已经出版的这几本小说来看,内容现实的,又真的太现实。
无论是前些年出版的《比如,单身》、《胖子》,还是去年出版的《通俗爱情》,独眼都在写现实生活中的饮食男女,都在写爱来爱去的那些事儿。她喜欢写爱情中无法确定对方感情时的焦虑,即使感情稳定,也仍会怀疑,“因为爱情本身就不十分牢靠”。
比如以话剧《恋爱的犀牛》为主线的中篇小说《言什么情》,主人公芒坐在车上本来想问:“你过去——爱我吗?”可又想,无论他怎么回答,爱或不爱。有“过去”两个字在前面,都不是什么能让人开心的回答。面对面的话,除了笑和沉默,还能怎样呢?
是啊,还能怎样呢?这就是独眼小说最主要的基调。她的小说基本都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而这个“我”又常常是无比纠结拧巴的男主人公。有时你恨不得把他揪出来抽一顿,咱争点气行不?但你只会听见自己的吼声,而对方仍然还是那个沉默的软蛋。
但是,独眼并不认为这些软蛋懦弱。“我觉得不能从他的感情生活推导出他们就是软弱的人,甚至他们对自己渴望的人比常人要执着得多。他们的软,只是他们对个别人大胆地交出了自己,而已。而这一点,是大多数说他们软蛋的人做不到的。”新书《在无尽无序的汪洋里,紧挨着你》,主人公“我”在面对苏真雅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把收起来的多功能刀,立刻就变软了。“就是在感情这件事儿上,每次遇到这个人,他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他的弱点。但在别的事情上,他们可能还是非常靠谱的。”
但《在无尽无序的汪洋里,紧挨着你》这部长篇小说和独眼之前的作品有些不同,这一次,独眼不满足于单纯谈感情,小说走进了鸡毛蒜皮的家庭生活,并涉及到了那遥远又清晰的巨大历史背景。用胡续东在序言中的话来说就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当代的小说家已经有能力通过笑呵呵的人、苍凉凉的事、咔嚓咔嚓的虐心和啪嗒啪嗒的泪去正面质询那段‘不能说的秘密’”。
“有站在火星看地球的凄凉”
反串——主人公几乎都是男性
作家叶兆言是独眼的叔叔,但在她的小说出版前,他并不知道侄女也写小说。叶兆言说独眼的小说是“特立独行的反串”,因为她的小说主人公“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不过独眼自己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性别差异的问题,“我思考问题不太女性视角,当然也不会刻意站在男性角度思考,主人公的语言风格就是我自己的语言风格”。确实,曾有不少读者误以为独眼的ID背后是个男人。
独眼说自己并不是一个阅历复杂、经历坎坷的人,她好奇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而写小说能够让她潜入别人的世界,扮演别人,体验他人的生活。“故事可能只是从一个点开始的,就是这对情侣分开了,然后我设定主要人物的性格,这些人会遇到一些事,我给他们设置些障碍,他们如何应对障碍,面对事情如何处理。慢慢我会了解笔下这些人的性格是怎样的,他们会有一些自主性。然后我再设置障碍,再往下走,我的写作大概是这样”。
独眼没有认真思考过小说和故事的区别,也自嘲说“我可能缺乏文学架构什么的追求”,她重视的是人物对话、行为,甚少情景和外貌描写。“我写的故事时间线不是顺着的,有时写完结尾再翻回去看才知道最初他们都说了什么,想了什么,这才会发现,原来这个人是这样的。他们都不是按照我事先决定好的性格继续的。”
前些天,独眼在微博上说:“每次看真正学文出身的人写的小说、随笔,免不了满脑子想,这、这、这,恐怕是我一辈子也不会用的词,写不出来的句子。并不是鄙视,反而有种术业有专攻的钦佩,但同时也有站在火星看地球的凄凉。”
面对面正经谈文学挺尴尬
爱写——倒反而不必去学文
独眼生长在一个堆满书的家庭,“多到院子里、厕所里、去厕所的走廊过道里都是书……因为实在没地方放,垫花盆的也是书……”家人对她的教育非常自由,从没规定她非得有什么样的宏图大志。也因为家人都算是从事和文字相关的工作,她从小对写作就没有太大憧憬和想象,“倒是我后来发现有人写字能挣那么多钱感觉很神奇”。同时她也不忘吐槽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家人都那么认真而我却很懒散”。
独眼的曾祖父是叶圣陶,叔叔是叶兆言,不过她没跟叔叔认真谈过写小说的事儿。“我就觉得如果面对面特别正经地谈这事儿,其实挺尴尬的,谈什么呢?”“他是鼓励我多写,既然有这个爱好,那就多积累。”
独眼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有写作的天赋,她更认同家庭环境对自己写作的鼓励。独眼从小就喜欢看小说,看得杂,不成系统。“我小时候写作文其实不好,主要靠我妈,我妈给我讲一个什么事儿,然后我把它给写下来。初中写周记经常写不出,那我就开始编故事,这总比非得记一件什么事儿好玩点。我从小就挺愿意写的,家里的环境也是鼓励你写啊。可能别的家长会觉得,没事儿你老花时间干这个干嘛,而我家人都觉得这事儿很正常。”
恰恰因为热爱写东西,独眼的爷爷反而觉得她不必去念文学专业。“我爷爷说,如果你上大学念文科,实际上学的是研究文学的能力,不是写小说的技巧。他不反对我学文,但就觉得如果是写小说的话,不需要学文,所以我后来学的还是理工科专业。”
或许正是非科班出身让独眼的写作更为随性与跳脱,她说自己的写作风格受王朔小说的影响比较大。“他的小说通常对话比较多,也比较自然,没有特别多描写,不太像学文出身的,一看文笔特别好的那种。我觉得王朔可能比较简单吧,我可能也有过比较腻腻歪歪的阶段,写得比较文艺,但后来可能就越写越像自己了。”
叶扬,笔名独眼,北京人,1980年生。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曾受过五年建筑设计专业训练,做过数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任某建筑类杂志编辑。目前写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评论、书评及小说创作。曾出版小说《比如,单身》、《胖子》、《通俗爱情》等,并长期为《人民文学》、《天南》等文学杂志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