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张占祥:不服老的“倔老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6日10:32 来源:河北日报 张占祥(河北)

  在衡水当地,吴殿华被称为“救灾专业户”。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他为患者“割皮取骨”,就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仁医。近年来,年近八旬的吴殿华频繁奔波在地震灾区一线,被世人称为“大爱仁医”,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等称号。

  由于工作关系,我频繁采访吴殿华,并随他奔赴玉树、彝良、雅安、岷县地震灾区救灾。特殊的艰难经历,让我和年龄比我大很多的吴殿华成了忘年交。尽管吴殿华有着太多耀眼光环,但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个不服老的“倔老头”。

  (一)

  第一次采访他是在2009年,当时他和老伴儿正忙着收拾药品,准备去汶川地震灾区回访义诊。当时75岁的吴殿华走路有些瘸,头发也稀稀拉拉的,但是很有精神头儿。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嘛!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吴殿华小了近50岁的年轻人,一开始我并不能真正理解吴殿华。不缺钱,不图名,这么大岁数了,早该安享晚年,这样“折腾”为了啥?社会上,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刚开始接触吴殿华,我也有这样的疑问。我是带着问号走近吴殿华的。

  (二)

  初春的玉树还没来得及舒展美丽的容颜,就被一场地动山摇的地震震得面目全非。灾难来临的时间是2010年4月14日。

  当时75岁高龄的吴殿华闻风而动。我作为“战地记者”与他同行,这一去就是半个多月。这是我第一次远赴地震灾区采访,也是第一次和吴殿华在灾区“厮守”。在玉树灾区艰难的救援日子里,我和吴殿华相互鼓励,一起奋战。从那时起,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玉树海拔近4000米,一个患有心脏病的老人能经受得住吗?临行前,吴殿华的老伴儿焦静极力反对,几个孩子一起劝他:“这么大岁数了,捐些钱表示一下爱心,人就别去了!”可吴殿华脑袋摇得像拨浪鼓,铁了心要去。老伴儿一声长叹:“算了,他不怕死,让他去吧!”

  那一次,我是第一次领略到吴殿华的“倔劲儿”。当时我就想,老头儿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果不其然,刚到玉树,高原反应让在平原住了一辈子的吴殿华,心跳一下子达到了每分钟200次。吴殿华一屁股坐在地上,几乎要昏厥过去。一辈子当医生的吴殿华,心里非常明白,自己出现了房颤,需要住院治疗。但当他到抗震指挥部报到时,却装得若无其事。

  “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体状况?”

  “咱是来灾区帮忙的,不是来添乱的!”

  “你难道不怕把命丢了吗?”

  “我还能行,吃药能挺过去!”

  面对吴殿华那股不服老的“倔劲儿”,我一时无言以对。

  (三)

  我一向不惧怕黑夜。但是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县城的那一夜,让我今生难忘。

  2011年4月,吴殿华再一次拗着家人,赴玉树灾区回访。一路疾驰,行至西宁,通往玉树的公路上,熟悉的高原反应再次来袭。越走海拔越高,我们越来越难受。我流鼻血了。吴殿华紧闭双眼,已经服下了速效救心丸。

  深夜11点,我们到达一座不知名的小县城。四周环山,小城显得很孤独。询问当地居民,得知这是玛多县,是玉树的一个小县城。高原缺氧已把大家折磨得没有一点精神,于是决定在这里住一晚上。

  不巧的是,不知何因县城停电,一座孤城漆黑一片。汽车沿着黑咕隆咚的街道行驶,车灯像两支巨大的手电筒在街上晃来晃去,却半天看不见一个人影。途经一个看上去有些规模的旅馆,我们进去想要住宿。偌大的院落里不见一丝光亮,高声喊了几遍:“有人吗?”半天不见人出来,只听见高原的寒风吹过屋檐,发出“呜呜”的声响。那一刻,我们心底陡然升起一股寒意,急忙跑出了旅馆。我想起了恐怖电影里的暗夜孤城。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一个点着蜡烛的小旅店。店主是藏族人,一口流利的藏语说得我们有些发愣。得知我们赶来救灾义诊,尽管交流不便,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他的热情。

  忍着欲裂开般的头疼,步行走上并不陡的二层楼梯时,竟然十分吃力、气喘吁吁。旅店里简陋得连热水都没有,和衣睡在硬板床上,难受至极。本想着劳累一天,能够倒头呼呼大睡。可根本不是那回事儿,强烈的高原不适,根本无法入睡。下半夜里,温度骤降,薄薄的毛毯裹在身上,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听着窗外寒风呼号,我们辗转反侧,一夜未眠。次日清晨,天空一片晴好。旅店老板告诉我们,玛多县海拔4000多米,是玉树海拔最高的一个县,过了玛多县,地势就逐渐变低了,高原反应能够缓解。“我们在山顶上睡了一觉呀,就要下山了,出发啦!”吴殿华兴奋地招呼着大家启程。

  望着一脸高兴的吴殿华,我心里不禁感慨:我这样的年轻人折腾了一宿没睡觉,你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好受得了?吴老院长啊,你这股子不服老的劲头儿到底从哪儿来的呢?

  (四)

  茫茫雪原,温度零下四十六摄氏度,这样的严寒天气谁会出来活动?远在千里之外的吴殿华却偏偏赶来了。2012年春节刚过,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出现几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不少牧民被冻伤、心脑血管病人锐增。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吴殿华火速出发了。

  呼伦贝尔大雪原地广人稀,因为风雪太大、温度太低,入村太困难,当地卫生部门怕吴殿华出危险,建议他到县医院坐诊。但吴殿华坚持要到最偏远的灾民中间去。在积雪深厚、道路不通的偏远乡村,汽车轮胎打滑,溅起片片冰雪,实在走不动了,吴殿华就下车步行。

  踏着没过脚脖子的积雪,任凭稀疏的头发被刺骨的寒风吹乱,高龄的吴殿华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雪原之上。这个场景,我至今难以忘怀,它就像一幅水墨画,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

  白音乌拉嘎查(嘎查是蒙语,村落的意思)分散着十几户牧民,位于白雪皑皑的呼伦贝尔腹地。随行的当地医生,看到吴殿华年纪大了,不让他去。吴殿华软磨硬泡,坚持要去,并且走访完了每一户牧民,为了送药,他不惜在风雪中徒步半个多小时,双手冻得通红。

  呼伦贝尔之行,我再一次领略到了吴殿华那股执拗的“倔劲儿”。

  (五)

  去年9月,吴殿华想去涞水县洪涝灾区回访义诊,遭到了老伴儿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反对。原来,吴殿华心脏病复发,刚从省医院出院回家,还在休养阶段。生怕老伴儿气病了,吴殿华就想了个法儿:带着老伴儿一块去!

  “你不放心我,就让你看着我,这总行了吧!”面对吴殿华的“固执”和“任性”,老伴儿焦静也是无可奈何。

  在涞水县义诊的第五天,云南彝良县发生了地震,灾区损失惨重。吴殿华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坐不住了。临行前,他向老伴儿保证:“照顾好自己,不会生病!”然而,拖着病体连续作战的吴殿华还是病倒了。

  长途奔波,超负荷工作,加上水土不服,不服老的吴殿华终于“抗不住”了,到达彝良县的第二天开始感冒,后来连续发烧,咳嗽加剧。但是,吴殿华扔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救治伤员。

  在吴殿华“坐诊”的彝良县中医院,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77岁的老医生,输一会儿液,就拔掉针头,钻进病房诊治病人,病人安稳了,他再继续输液。在吴殿华负责看管的病房里,他既是医生,也是病人。

  有一次输液时,我陪在吴殿华身边照顾他。吴殿华看着我说:“我是不是真的老了啊!”一向不言老的吴殿华竟然说自己老了。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看着他疲惫不堪、满是皱纹的脸,我对他说:“你没有老,你只是把皱纹刻在脸上了,但你心里没有一点儿皱纹!”

  (六)

  吴殿华为什么不服老?吴殿华为什么那么“倔”?行文至此,初见吴殿华时的问号早就拉直了。

  回忆起与吴殿华共同救灾的点点滴滴,回忆起他在灾区一件又一件让我感动至深的事例,我心中已经有了最准确的答案:

  ——— 吴殿华,因奉献而不老;因精神而不老;因追求而“倔强”;因责任而“倔强”!

  吴殿华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执着、平和,引人入胜;吴殿华如一座默默耸立的山峰,厚重、辽阔,仰之弥高!

  我想,我这一辈子已经与吴殿华这个不服老的“倔老头”结下不解之缘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