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出版信息 >> 正文

《怒放》出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5日15: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书名:怒放

  作者:卢庚戌  饶泽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804-8

  定价:35.80 元

  【编辑推荐】

  ★水木年华的青春回忆,音乐回忆。崔健、汪峰、李健、老狼、潘粤明、叶世荣等鼎力推荐。

  ★卢庚戌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滕华涛制片,石康文学监制。

  ★第一部全景呈现90年代音乐史的青春小说。

  【内容简介】

  一个陌生而意外的电话,“打搅”了马路平凡、无聊的生活。电话的主人是李爱,马路的旧情人,因感情问题从美归国。旧情人回国,与马路产生情感纠葛。在相亲网站给人情感帮助的马路因此陷入情感危机。他不得不向侯亮、郑天亮等朋友求助,几个多年好友因此打开记忆的大门。

  20年前,他们曾是校园红极一时的摇滚乐队“怒放”成员。在那段大学时光里,他们有着肆意烂漫的青春——弹琴,打架,吹牛,泡妞。与校花李爱、刘晓云是一个小集体。他们的关系是——马路暗恋李爱,郑天亮喜欢刘小云。小集体的众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放肆,一起闹,青春在肆意中绽放。此时的“怒放”乐队也跟着一路过关斩将,杀入总决赛。最后郑天亮还因此被唱片公司相中,签约单飞。也正是因为他被签约,乐队解散。马路难以接受,在总决赛现场一把将吉他砸了,青春就此散场。马路因此从一个被荷尔蒙鼓动起来的音乐梦想中残忍惊醒,开始了上班养家糊口的现实生活,泯然众人。

  20年后的今天,众人已步入中年,对生活也失去了年轻时的那种激情,中年危机侵蚀各人。现实生活的压抑使马路决心重组乐队,重回舞台,再次怒放。最终,在马路的努力下,大家齐聚海边,找回了生活的激情。

  【作者简介】

  卢庚戌:1970年,农历庚戌年,出生于辽宁营口,故取名庚戌。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是第一名,故高考志愿只有一所大学。1989年以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大学期间,喜欢上音乐,开始自学吉他及音乐创作。1994年大学毕业,辞去工作一直追求音乐。毕业后6年的音乐之路,屡屡碰壁,所幸没有放弃。2000年发行个人专辑《未来的未来》。2001年组成水木年华至今,经历过两次人员变动。出于对生活表达的不满足,走上电影之路。2010年开始构思并创作剧本《怒放》,历经三年完成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以此表达对青春的怀念及祭奠。

  【精彩评论】

我看《怒放》

春天与名声

  对于大多中年人,怒放是个奢侈词,堪比内敛对于青少年。两个词汇自不能概括生命的两个阶段,如同故事梗概不能囊括一部小说,何况这部小说还贯穿中年与青年。怒放与内敛仅仅算小说《怒放》的座右铭。

  既然是座右铭,那自然是别人的评价。如此那就跟小说本身没什么关系。文学上的事还得回到文学上说。好好讲个故事,好好写一本小说,作者的使命仅此。

  所幸《怒放》做到了这一点。小说以插叙的叙述结构,从中年马路的视角起,如电影画面转场,蒙太奇般展现马路这一批人的中年、青年生活。文学不比电影,文字天生在叙述上有必须的连贯性,破坏此种连贯很容易使人跳离。而《怒放》在叙述时并不突兀,衔接恰到好处,技巧算不言自明。这也算此书一大亮点。

  叙述方法到了,就该检验文字功底。将文学比喻电影,文笔与摄影相当。从各大电影节设立最佳摄影即可知道其地位。可见文笔并不是装饰,没准哪天文学昌盛了,还设立一文笔奖。说《怒放》好好讲故事,好好做小说,这一块自是没落下。放眼望去,书中如“黄红的夕阳孤零零地挂在远方,看上去很不安全,随时像会掉下来……倘若这像蛋黄一样的夕阳落下来被巧妇瞧见,第一个想法就是再加几撮紫菜,给它当即做成一碗紫菜蛋花汤。”等桥段俯首皆是,就笔者看书的经验,2013年最佳文笔奖《怒放》有望入围。

  回到故事,回到内容。与大多八零后差不多,笔者对九十年代校园民谣知之甚少,差点以为罗大佑与他们同辈。看完此书,也算有了一些基本脉络。当然,《怒放》不是一本介绍校园民谣的教科书,它仅是作者在描绘青春时,其中一个跳不开的元素。青春离不开音乐,就像离不开初恋一样。初恋有颜色,马路说它是白色的。也许是因为那是个白衣飘飘的年代。白衣飘飘年代的特点是什么?书中给我们解释,有音乐,有美女;有理想,有苦涩。青春打着无悔的幌子肆意挥霍,等到中年又有悔恨——悔恨的是不够疯,不够狂。

  这话听起来极具煽动性,细想下来,又十分有理。按笔触感觉,《怒放》的口吻是偏年轻化的,这就使书中传递的那种青春情感更具带入感。而书的篇幅以九十年代青春故事为主,这很需要讲故事的人保证年轻时那种心境,同时还要跳脱出来,回到熟悉的现代中年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有两个,中年的卢庚戌与青年的饶泽佳。

  小说以《怒放》为名,这就没打算要求年轻人内敛。这本身也不厚道。青春荷尔蒙不去怒放,遗留下来是祸害。小说突出“怒放”,对年轻人的功能是摘除祸害。而对于中年人,怒放是身体里的脉搏,永远在起伏,永远在伺机躁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