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以城镇为切入点,描写转型时期的中国,写出深切的中国经验和复杂的中国感受,以此揭示存在的真相,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一个时代,总有一样与这个时代最相称的文学样式。当今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小说,尤其长篇小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拨乱反正,这29年,不单是小说,整体文学质量都严重下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跑步前进的大转型时期,到现在还远没有转完。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杂糅在了一起,到了21世纪,又闯进了一个网络社会,涌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人物、事件、现象。要把这样一个时代的复杂性完整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只有小说才能胜任。有很多人感到困惑,说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都很忙,按理说,应该是能够在十分钟内就可读完的小散文、小小说占据主流地位,最多加上半小时就能读完的短篇小说,偏偏在图书市场占有量最大的还是长篇小说。其实社会发展的节奏越快,变化越频繁,个人越是感到自身的渺小、迷茫和无助,他就越需要一种强大的文体来帮助他感知全体,从深层次上来把握所处时代的真相。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最强悍的文学样式,还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既是由阅读者的心理需求决定的,也是由这个时代空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在近30多年中,中国的小说像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一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万流奔腾,尚未入海。到了2012年,中国小说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它们势必对今后的中国小说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件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早在上世纪80年代,莫言就以《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等作品奠定了他中国一流小说家的地位。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又以惊人的持续爆发力,在长篇、中篇和短篇领域中纵横驰骋、开疆拓土,影响不断扩大。莫言获诺奖这件事,无疑给国内众多的小说家和准小说家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感觉原来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现在变得切实可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诺奖去魅,让大家对这件事开始具备平常心。所以,这是件大好事。但事情总有两面性。众所周知,我们的国人有个显著特性,就是喜欢跟风。虽然对于成熟独立的作家而言,这种担忧可以免除。但目前国内在审美追求上真正具有充分自觉和自信的小说家,并不多,特立独行的大小说家更少。许多不那么自信的人、喜欢跟风的人,无疑要向莫言靠拢,导致三种走向。第一,在叙述姿态上放弃理性,纯凭感性而行。第二,在写作策略上但求宏大,忽视精到;不求质量,但求数量。第三,在题材选择上囿于农村。那么,中国文学新的增长点在哪里,这就牵涉到我要提及的第二件大事。
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多个场合阐述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他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他的讲话赢得了广泛共识,并很快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推进。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中,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彻底转型的伟大进程中,城镇将扮演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城镇一直是中国最广阔的裂变地带。在县城,在农村,在县级市和地级市,每个在这三十多年中成长起来的人,只要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都会受到这种裂变的辐射和影响,这里面蕴藏着一系列重大的命题:人的城镇化; 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交锋; 中产阶级的全面崛起; 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博弈……最大的焦点和难点,都集中在作为行政基石的城镇上面。中国最大的真相存在于此。
城镇化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在21世纪的命运。而不管成功与否,它都是中国小说一个最大的增长点———城镇小说的兴盛已经势不可挡,它将替代传统乡土小说,成为21世纪中国小说最有活力的部分。在这个人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的场域中,大量前所未有的事件、现象,人们观念和思想的猛烈碰撞和急剧转变,国民性格的扭曲、变形和重塑,形成了中国作家新的文学资源。只有在完成城镇化之后,贫富差距才会缩小到一个合理的程度,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社会才会形成。这一伟大转型起码要五十年,或许,要到本世纪底才能彻底完成。只有到那时,人们的生活和感受普遍精致化之后,真正的都市文学才会以主角的形象登场。以城镇为切入点,描写转型时期的中国,写出深切的中国经验和复杂的中国感受,以此揭示存在的真相,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使命和责任。2012年以后,中国小说的走向应该如此,可能如此,终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