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作品评论 >> 正文

科幻小说?我更愿意称之为“哲学小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4日16:3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财经日报:在《人性分解》的前言中,你说这是你本人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但它不是你名声最大的一部作品。

  罗伯特:在《人性分解》中,我试图同时讲述一个家庭的人性故事和一个关于浩瀚宇宙的故事。写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渺小的个人和无边的宇宙之间寻找平衡。一口气写完之后,我有一种在平衡木上走了一遭、双腿顺顺当当回到地面的感觉。在《人性分解》中,这种平衡感把握得不错,这部书是我的骄傲。而在我之前的小说中,比如《未来闪影》,写宇宙的部分太多,关于个人故事的部分太少。

  日报:在你的作品中,究竟哪个比较重要,科技还是人的情感?

  罗伯特:同等重要。写每一部作品,我都希望让一个普通的读者读完小说以后,感动得潸然泪下,尽管他可能对小说中的技术还是一知半解。

  日报:这部书中有大量关于人脑和神经科学的技术,这是你目前最关注的科学领域?

  罗伯特:20世纪是物理的世纪,科学家所做的研究都是在超越牛顿的经典物理。21世纪则是神经科学的世纪,人类的意识、思维、记忆、认知都是其中的研究对象。我现在写的书都是关于人类意识的。

  和太空探索相比,人类对自身脑部的认识太过有限。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们才有了正电子扫描仪(PET)、核磁共振成像仪(NMR)这类新工具。这些技术能够直观地展示大脑活动区域,而且,现在,虚拟技术也已经强大到完全可以模拟大脑的活动。有了这些技术的辅助,相信在未来,关于人脑意识的种种谜团都会一一解开。我认为其中最值得科学家探讨的一个领域,就是如何控制人类的记忆。

  日报:在欧美,科幻小说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现在,科技发展速度要比之前快很多,但为什么欧美的科幻读者却在不断流失?

  罗伯特: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科幻作家联盟有50多位核心成员,10年后,锐减到5位。现在,很少有人继续创作。一些有名的作家被出版商抛弃。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原因,但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当冷战结束后,科技的战略地位下降。像NASA曾经是政府的核心部门,现在不断被边缘化,经费吃紧,总是执行一些次要任务。民众对于科技的关注也随之逐渐下降。其二,从“9·11事件”之后,西方社会的各种影视、文学作品中都充斥着绝对正义与绝对邪恶斗争的主题。魔幻小说中的人物总是绝对正义或者绝对邪恶,就像《魔戒》里的霍比特人和索伦,所以,它逐渐取代了科幻小说。而且,像美国现在科技教育大不如前,有足够科学素养的读者不多了。只有那些讲述利用超级武器打击敌人的科幻小说还在风靡。我倒是很看好中国市场,这里有大量科学素养良好的读者群。

  日报:让硬科幻小说穿上软科幻风格的马甲,是你向市场妥协的方式吗?或者,你会尝试去写魔幻作品?它与科幻似乎很接近。

  罗伯特:从小说写作来说,之前的很多硬科幻作家只关心技术问题,不考虑塑造故事中的人性,也造成了读者流失。我没有向市场妥协的需求,因为靠奖金和版税,我已经不需要工作了。我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优秀的科幻小说“硬”和“软”的部分都不可或缺。

  再说后一个问题,魔幻和科幻的区别非常大。科幻基于科学,讲述的是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回头看过去的科幻小说,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发生。但在写作的当下,这些内容都是作者本人认为在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魔幻小说的根基是魔法,鬼怪、恶魔,超能力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不论它们多么精彩,它们不是在讲述真实。写一部从头到尾都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小说,对我来说毫无意义。如果是为了卖座,那还不如去写一部爱情小说来得淋漓畅快。

  日报:你的很多小说中似乎也隐藏着浓重的哲学情结。

  罗伯特:实际上,我不同意用科幻小说这种称谓。那是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给这类小说下的定义。我更倾向于把这类小说称为哲学小说。科幻小说中总是在探讨诸如人类何去何从等终极问题,其中包含着很多哲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如果当时雨果能从这个角度定义科幻小说,那么社会对这门艺术的认识就不会那么狭隘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