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安晓芬:“小时代”的“大思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3日09:48 来源:人民政协网 杨雪
▲《小时代》剧组合影(右二为安晓芬)
安晓芬近影

  编者按:

  不久前,由郭敬明同名小说制作而成的两部电影《小时代》以其低成本、小制作赢得了近8亿元高票房收入,业界在关注这一现象的同时,争议也由此产生。质疑的声音,除了集中在电影的艺术形式方面外,更重要的是将人们的目光引向正在登上社会舞台的“90后”群体。如何生产符合他们精神需求的健康的文化产品?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本报近日采访了电影《小时代》的制片人安晓芬,希望通过她对《小时代》的深入解读,对上述问题有所解读和回应。

  市场尚缺“90后”电影

  问:不久前上映的两部电影《小时代》,创下了8亿元票房的“纪录”,据悉主要消费群体为“90后”。这一现象让社会开始讨论“90后”的成长,开始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小时代》是颇有点争议的“80后”作家郭敬明集编、导于一身制作的影片,您作为该部电影的制片人,此次大胆合作是出于怎样的思考?

  答:我们做每部电影前都要做市场调研的,看看当前流行的是什么,是不是有这样的需求。在制作这部电影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一段时期以来,为“90后”群体打造的电影极其缺乏。要么是针对低幼的动画片,要么是反映20多岁青年人的爱情片、喜剧片。“90”后当前已经成长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所以我们觉得《小时代》应该有市场。

  其实在此之前,2011年我就曾尝试做过一部青春电影叫《李献计历险记》。它原本是网络上一部点击量很大的动画片,总长不过20分钟,但在半年的时间里,点击量达到2000多万次。我想,如果把这部动画片做成电影,按照点击量的10%能够转化为票房来计算,就有200万人次的观众基础,票价30元一张,就有6000万元的票房,因此我们投资了1500万元来制作这部电影。那是一部“80后”的电影,动画片的作者也是“80后”,电影版权所有者、导演、观众全都是“80后”。但片子上映后,虽然口碑不错,但票房不理想,可我依然觉得,这一次为“80后”拍的电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小时代》的出现对我是一个考验,面对一个更为年轻的“90后”群体,我反复问自己,到底该不该去做?怎么做?我搜集了很多《小时代》的资料,郭敬明的书的确销量很好。《小时代》3本书,大概有900多万册的销售量,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包括郭敬明的粉丝就有2000多万人次。郭敬明本身是一个明星作家,尽管争议很大,但他的确很有影响力,作品也一直在畅销。我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我发现,郭敬明的作品有一个特定的人群,就是“90后”,郭敬明把握住了这一代孩子的喜怒哀乐,把握住了他们的好奇、困惑等情感需求,郭敬明试图给他们一些答案。我的儿子那时候刚好15岁,他是一个不看纸质书籍,通过“听电子书”来阅读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但当我把小说《小时代》带回家的时候,他居然跟我说:“妈妈,你看完了也给我看看!”我问,你怎么对《小时代》有兴趣啊?他说同学们都在看啊,听他这样说我更有了做这部电影的底气了。

  问:为什么“90后”这代孩子喜欢《小时代》这部小说?

  答:我认为,郭敬明给这帮孩子讲了一个故事: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实际上他是在帮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描绘未来生活的“图景”,让他们了解,这样的生活是要通过奋斗得来的。这里包括有他们渴望的爱情和正在发生的友情等等。郭敬明文字优美,富有感染力,能够抚慰心灵,对这些情窦初开的孩子是有影响力的。

  电影只是一个造梦工具

  问:您提到郭敬明在书中尝试为“90后”的孩子描绘一个未来生活的图景,通过“奋斗”来实现这个图景,您觉得电影《小时代》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90后”对“奋斗”的认同?相反,据我所知,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这个电影在故事叙述和戏剧冲突等方面处理得不是特别充分,对“奋斗”主题的呈现是有伤害的?

  答:成功与奋斗,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肯定和希望被肯定的基本诉求。学生时代所渴望的可能就是好的学习成绩和好的友情,也有懵懂又憧憬的爱情,《小时代》里面对这些都有所描画。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特定的表达方式,制作《小时代》时的定位很清楚,就是打造“粉丝”电影,这个电影的观众基础是读过小说原著的“90后”,他们对故事情节、人物是烂熟于心的,把小说搬到屏幕上,不管呈现的技巧如何变化,孩子们接受的都是原来的那个故事,因为他们熟悉、了解这个故事,熟悉那些人物。我们想通过电影完美地表达小说的味道,让读者接受这里的形象、音乐、情感和氛围,所以这也是一部“味道电影”——青春的味道。而从制作的角度看,做到这些,我们认为就是对小说读者有了交代了,就算成功了。

  问:有人对于这个味道是有所批评的,认为电影中主人公的穿衣打扮过于奢华,言语空洞,不大符合现实生活。

  答:服装只是道具,这是一部青春偶像电影,拍出一部拥有较高“时尚度”的好看的电影,是我们的追求,您知道,电影只是一个造梦工具。梦,就是现实中还没有达到的东西,它应该是赏心悦目的,但是要通过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吃得好,穿得好,过得好,这是人们生活中最朴素和基本的目标,总不能让人们都回到解放前吧?

  问:您说,是想通过电影的华丽呈现给孩子们塑造一个梦,希望他们通过努力来实现这个梦。您觉得通过这部电影的表述,孩子会有这样的认识吗?

  答:电影里面,女主角林萧利用假日去打工,到杂志社兼职,她是不是放弃了休息时间去赚取收入?她是不是得到了社会的锻炼,为未来的生活、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她实现了。这是不是努力奋斗的结果呢?南湘家里不富裕,她通过业余时间卖画赚得收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的梦想是服装设计师,她用卖画的收入去买衣服的材料,再去设计服装,去参加设计大赛,她希望在服装界崭露头脚,被时尚界所认同,她是不是也在努力奋斗?富家子弟顾里家庭条件很优越,但是,别的同学打游戏、逛街的时候,她去修第二学位,毕业的时候她拿到了两个学位,她很早就介入家族生意,能够把事业做得更好,她是不是也在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时代”可以引发思考

  问:《小时代》的艺术形式最近也饱受议论,您如何看待?

  答:电影是公共文化产品,被放到公共视野中,就要允许被批评。《小时代》确实是一种新的电影表达形式,有一些争议也是很好的事情,大家可以在争议声中,求得认识,从而深入思考一些问题。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唯一的,这对于电影工作者,产业从业人员都是一个思考。世界电影诞生100多年了,全球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时代,所有的一切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我们在每一方面是否还要恪守一成不变的规则?这都是要思考的。我想,我们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思考,是有意义的。

  问:通过电影《小时代》也让我们看到“90后”偶像崇拜这个现象,郭敬明的“粉丝”面对《小时代》和郭敬明的被批评,通过微博等载体进行激烈“反击”。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偶像现象不是价值观问题,这是少年、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现象,我们小时候都迷恋一些演员明星,那是我们内心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我们并没有因为迷恋他们最后就成为他们,或者说,道德观、价值观就受了他们的影响。偶像,只是那个人生阶段梦想的折射。而且要看到,梦想要被现实不断地改变,从幼稚到成熟,最后,即使不被社会改变,自己也会慢慢改变,自我调整,自我成长。

  问:您的电影一向关注青年群体,作为电影人,您觉得如何为青年尤其是为“90后”这样一个已经陆续进入社会的重要群体制造出好的文化产品?您有没有经验、启示可以对电影人说,对其他文化产业线上的人说?

  答:电影确实是反映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一部电影,总会有很多思考在里面,我们电影制作者自身其实就是观众群里的一分子,我们在家庭、社会中所遇到的困惑,所追求的目标,都会在作品里有所反映。所以电影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应该只代表自己的,他应该代表大多数,他的思考一定是观众群体的整体思考。国内市场现在每年生产大概六七百部电影,但有很大影响力的不超过30部。为什么大多数电影都无声无息了?我想,可能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个电影中的表达往往是作者的、编剧的、导演的个体表达,很少能引起社会某个群体共鸣,所以这些电影的社会关注度就低。电影作品,一定是要反映公众或者说社会的整体性思考,反映更多的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所思所想,才会具有影响力。

  问:听说您正在筹拍下一部电影《钟馗伏魔》,这是受近年国外比较热门的魔幻题材的影响吗?

  答:不是,这是一部3D电影,以前我们做了很多小成本电影、中等成本电影,技术上和好莱坞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继续放任这种差距的存在,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学习好莱坞的技术,与好莱坞靠近一些。

  问:很多人都说,中国电影最缺少的是“好故事”,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如何看待中国电影所缺乏的“技术”和“故事”之间的关系?

  答:我们的“技术”其实也还是差得很远的,而业界所亟须的“好故事”,其实就是创意。我们现在有很多特效公司,都在给好莱坞“打工”,也就是创意和标准都是好莱坞制定的,我们的技术只是在执行方面。创意,需要经验,也需要艺术家的灵感等多方面因素才能促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个人希望《钟馗伏魔》能够用最新的技术完成一个最好的创意,讲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传达主流价值观,与国际电影接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