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用镜头记录“中国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2日16:35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子峡
 刘香成 刘香成

  采访著名摄影家、原新闻集团(中国)常务副总裁刘香成,是在烈日炎炎的一个上午,地点是北京景山旁一个景致幽雅的四合院。站在安恬静谧的院子里环顾四周,青砖、青瓦、飞檐斗拱、朱红大门、黄铜狮子门环、石鼓门墩,不得不佩服他十多年前买下四合院的远见和幸运。

  其实,刘香成的人生和他购买四合院一样,充满着令人称奇的幸运:作为美国《时代》周刊和美联社的驻外记者,他曾走遍全球几乎所有出现新闻热点的国家;他出版的摄影集《毛泽东以后的中国》和《苏联的解体》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反响,并成为中国不少媒体摄影记者的必读书;他问鼎全球顶级新闻奖项——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华人……

  “我要更努力地表现好自己”

  现年62岁的刘香成神态安详,说起话来慢悠悠的,话语间处处流露出朴实低调,不时露出的笑容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亲和力。

  善于和人相处,这也许是刘香成与生俱来的一种本事。“我小时候在母亲老家福州上学,当时因为我们家出身不好,我是我们班里唯一因家庭成分戴不上红领巾的学生。这事要落在别人身上可能是打击,但对于我则意味着一种挑战。我要更努力地表现好自己。当时学校里的劳动我最积极,和老师同学关系也处得特别好。三年级我要去香港上学时,全校特地为我搞了个典礼,让我戴上红领巾走。”刘香成回忆说。

  刘香成的父亲是一位报人,是《星岛日报》创始人之一。刘香成12岁那年,他父亲的一个朋友送给他一台相机。“那时的相机就像是新奇的玩具一样,当时的我还根本不懂什么叫‘摄影’。”

  真正迷上摄影,是在他1970年去美国上大学后,当时他观看了一些展览,如杜安·迈克尔斯和戴安·阿勃丝的作品展,深受触动,从此开始迷上这种全新的艺术。“当时我选择了摄影这门科目,每天东跑西颠,没事就在纽约街头随意抓拍。”

  “我要回中国”

  大学实习时,刘香成在《生活》杂志做实习生,有幸成为美国摄影大师米利的助手。与米利一起工作的9个月时间里,刘香成学会了很多很多。虽然大师没谈过照相要用8的光圈还是用1/125秒的速度,但每天傍晚,老人会指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种新闻图片告诉他哪张好哪张不好以及原因。

  毕业时,老师把他推荐给《时代》周刊杂志。1976年,刘香成经人引荐终于见到了《时代》总裁。总裁问:“年轻人,你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刘香成如实回答:“我要回中国。”这个简短对话改变了刘香成的命运。

  1978年,27岁的刘香成作为《时代》周刊首任驻京摄影师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中国梦之旅。“毛主席的去世对中国是一个转折点,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中国肯定会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摄影师,我要告诉后人这个变化是怎么一回事,给后人留下一些视觉的东西。”

  百姓的寻常生活,成为刘香成镜头下的主题。“我拍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异常,我是用摄影把生活与那个时代的大环境、大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5年后,刘香成的摄影集《毛泽东之后的中国》问世。许多中国摄影师通过这本仅有96张照片的薄册子,学习到了如何利用日常点滴呈现政经巨变。其中有张照片,一个贴满大字报的墙的前面,一对青年人坐在那儿谈恋爱,两个人的脚碰在一起。“在政治运动的间隙,只要有一点点可能的空间,人们就希望坐下来享受一点生活的亲密。他们是两只脚交叉,看起来这是很细节的东西,但把当时背景下那代人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了。”

  “这是我的一种选择”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记者之一,刘香成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他亲历了很多历史性的时刻。当人们羡慕他的好运气时,却很难理解他选择时的“傻气”。

  实际上,他当年要求派驻中国,在别人看来是一件苦差,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十分落后。同样,1984年甘地夫人被刺,印度时局很乱,正在美国南加州工作的刘香成自告奋勇要求前驻新德里时,同事大为不解:“刘香成,你疯了,全美国人都愿意来南加州,这里有阳光沙滩,我们开着敞篷跑车工作,我们还有手机(当时手机并不普及),每天工作拍一两个任务就完了。一切都那么美好,你为什么要去那个鬼地方?”刘香成回答:“这是我的一种选择。”

  通过这样的回答,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他何以能荣获普利策奖。

  1991年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里的总统办公室,刘香成跟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董事长混了进来,成为全球媒体唯一入场的摄影记者。通过关卡时,克格勃警告刘香成,绝对不许拍照。此时此刻,戈尔巴乔夫正在发表震惊世界的讲话。当戈尔巴乔夫读到最后一句“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时,突然把讲稿猛地一扔。这个瞬间被刘香成摄入镜头。第二天全世界大报的头版头条,用的都是刘香成拍摄的这张“戈尔巴乔夫扔稿子”的照片。1992年,因出色报道苏联解体等重大国际新闻,刘香成荣获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

  1995年,刘香成在他的人生中再次作出重要选择——放弃美联社的工作,回中国发展。“这是个很自然的决定,因为我觉得我在西方新闻工作已经到了顶峰。”当时的他敏锐地发现传媒在中国还有很多事可做。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北京买下四合院,开始了他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在泰国M-Group支持下,创办M图片社,主办《中》杂志;担任时代华纳驻京首席代表,促成财富论坛(1999年)在上海的召开;之后他加入澳大利亚人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出任中国区高级副总裁……

  不久前,“中国梦三十年:刘香成摄影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同时他的《中国梦:刘香成摄影三十年》图书出版。之所以取名为“中国梦”,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物质上的梦都达到了。”刘香成说:“以前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了吗?因为我们过去一直缺衣少食。我们总是谈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是和旱灾、水灾、逃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中国富裕了,吃早就不是问题了,我观察到的‘中国梦’可以说是实现了。”

  刘香成说他的“中国梦”也实现了。“中国人现在喜欢问,你幸福了吗?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这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